【认识自己】谈认知——什么构成了你的先天人格
17年互联网行业最火的词汇非「认知」莫属,也是我总挂在嘴边的词,感觉多数人对「认知」的理解不深,甚至觉得「认知」就是对一个事情对见解,但这只是「认知」的表面。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维基百科),我相信大家对于这几个常见词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一种认知差异
现代汉字的成字方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与西方字母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字就表达一个具象,几个具象组合形成新的场景,化作新的语言符号,人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差其实就是对这个具象认知的偏差
首先认知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认知偏差是人自身特定模式下的失真判断,这种特定模式存在思维系统内建局限,是在所经历现实中形成的直觉型思维,内建局限类似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但更严重的是,比起思维定势这种局限是先天的,难以改变的,它构成人格的一部分,我引入认知偏差是想说明认知和政治倾向一样,是有偏向性的,甚至更加多元化,形成我们形形色色的人格
行为科学家主要通过关注认知(思维)和知觉(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来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知觉(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是人类婴儿时期产生认知的来源。领域内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概念(concepts),概念是对所经历事物的一种心理表现,根据事物的一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因此概念能够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也能够对信息获取进行有效分类。概念是来源于知觉,是天然存在的生物能力,取决于个体的基因,不是由语言习得
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著名的老鼠实验。他把基因资质一致的老鼠分三组,第一组放普通铁笼作为参照组,第二组养在「贫乏环境」的狭小笼子里;第三组关在「丰富环境」宽敞的笼子里,配有每天更换的鼠用玩具。几个月后将老鼠大脑解剖,发现丰富环境中的老鼠的大脑皮层(即知觉器官,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更重且更厚,并且这种差异十分显著。丰富环境下老鼠的神经元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别,但其神经突触要大50%以上,大部分的脑活动发生在神经突触上。丰富环境中的老鼠的RNA和DNA比率相对更高,这两种对神经元生长起重要对化学作用。人的大脑(认知器官)主要在成长过程中发育完毕,这意味着,资质一样的婴儿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里,丰富的经历能给大脑带来更好的发育
这也辅证「人性天生」的实验推论,基因赋予的知觉能力形成了认知的主要部分,构成人的先天人格。至于先天后天对于认知的影响谁更大,实验涉及伦理问题,我也不能妄自推断。实际生活中对于成年人,已定势者的评价,我们看他的学历、工作经验、人际圈子、作品等便基本了解他的人格,推测他的三观,他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