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启微录洞悉“天行”的眼力

阴符启微录——洞悉“天行”的眼力(结束)(一)

2019-03-31  本文已影响6人  a463cc15b18a

                            ――来源于留余

阴解:五贼即是“变”

下面我们讨论五贼理论中“阴”的解。

阴解:五贼即是“变”,也就是指事物的五种基本变化方式。

关于“五贼”究竟是什么,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两种见之于典籍的解释。下面,我们讨论一个并未见之于典籍的解释。道家经常讲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个解,说起来也没有什么神秘或者神奇,它仅仅只是前面那些想的“深化”而已。但如果不将其归纳起来看,不将其从纷纭的万相中总结出来,虽然还是有人知道,但毕竟不如像这样归纳一下有系统性。是否公开这个解,说实话,我还是很有几分迟疑。所以,在谈这个解之前,想先把丑话说在前面:还是那个字——“玩”。一定要有这个“玩”的感觉。在体会这个解的时候,不要太过分,玩玩儿,就足够了。“观其变,玩其占”,知道这个解之后,功夫要下在“观”、“玩”上,而不是下在起心动念想干什么什么上,否则,这个解只能害人害己。

这个“阴”下来的“五贼”之解,即是“五变”:克、生、消、长、转。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克

阴阳相克。水火相克,水旺可以灭火,火旺也可以烧干水。“克”的要点,只有一个——“强者胜”。打仗也是一样的,两军对垒,强者胜。下棋也是一样的,水平高的,水平强的,一般都会赢。克,是所有变化中最基本的变化,也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理解的,我们不多说。

(2)生

阴阳相生。注意这个说法,是相生。阴生阳,阳生阴,并不是相克。比如,狼把草原上所有的羊都“克”完了,狼自己是什么下场?狼也只得完蛋。如果没有狼呢?羊使劲繁殖,把草原上的草吃光,把草原搞成沙漠,羊自己又是啥下场?所以,“相生”,就是大家共存。保持共存中的一种“平衡”。

一般来说,“克”,容易理解,但“生”这一面,往往不那么容易理解,更别说运用。举一个例子:

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打台湾,其实当时并不是打不下来,毛老人家有句话——你把台湾拿下来了,今后到哪儿去练兵?没有地方练兵,部队都懈怠下来了,今后如何保家卫国?所以要留下来。这个,就是看清楚了“生”的这一面,而没有拘泥于“克”的那一面。《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对手了,反而要亡国,有敌国,反而国家不会亡。也是这个意思。 r /> “生”的例子,还很多,再比如:白板上写黑字,黑板上写白字——没有阳,哪来的阴?鹤立鸡群与鸡立鹤群……“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类似这样的例子,矛盾互相以与自己相对的另一方为“用”。画家徐悲鸿也这样搞——在欧洲的时候,他画国画,外国人觉得很新奇;回国来了之后,他画油画,国人也觉得很稀奇。他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老家有位长辈,别人都种芝麻的时候,他种大蒜,芝麻太多,降价,他的大蒜挣钱。别人发现他赚了,第二年,其他人向他学,全体人民都开始种大蒜,他又开始种芝麻……结局不说大家都知道。

那么,《阴符经》中,这样的例子也有——“瞽者善视,聋者善听”,看似有“克”、被“克”,其实是“生”。

“生”的核心是,以相反的那方面为自己的“用”。这个“生”,大家要注意体会、品味,要“玩”味。

就像黑以白为用、白以黑为用一样,我们不难看出,一切相互“对立”的概念或者定义,往往是互为依靠的,离了此,就没有了彼。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要把这个道理落实到我们自己的心性修养中,却并不那么容易。举一个例子——通常而言,我们在观照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只单方面强调,要去除自己心底一些不对的、不好的、邪恶的念头。这样做,谁都知道。但往往我们没有发觉——这些不对的、不好的、邪恶的念头,其实与那些正常的、正确的、美好的念头,是“同一个东西”,有着相同的“根子”。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想着去除坏的、留下好的,那么,这个坏的,肯定是无法真正去除的。因为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互“生”的。如果去除了“恶”,而留下了“好”,那么,这个“恶”迟早还会重新生出来。所以,真正的心性修养,应该是好坏善恶一起去掉。此方与彼方同时去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我们很多学道修道之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3)消

阴阳相消。火生于木,木尽火亡——木头烧光了,你这个火,也就自找死路了。相互“消”了。

我们不要只看到事物变化是的生、克,还要看到这个“消”。类似的,“奸生于国”,奸,肯定是要把国家搞乱的呀。国家乱了,很容易就“亡”,国亡了,奸也得亡。跟“火生于木,木尽火亡”是同一个道理。

“相消”与“相克”不同,“相克”最终会剩下一个,强的那个会剩下来,“相消”则是大家都完蛋。

所以,“消”,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都消失,都完蛋。

上面讲“生”时,最后举的那点,在我们心性修养之时把好坏善恶一起去除,其实也就是“相消”,两者都完蛋。而在完蛋之前,两者是“互生”的。

(4)长

阴阳相长。你长我也长。比如,大家的公资涨了,涨嘛,你公资一涨,物价跟着就涨。或者反转来,物价涨了,正常情况下公资用不了多长时间,应该也会跟着涨——“相长”嘛。

类似的就是——水涨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像前面举的例子,农药用多了,那些害虫们抗药性也会越来越强,于是乎,农药用得也就会越来越“狠”。这个,也是属于“相长”。我们要看清楚事物变化时的这些规律。

我们大部分人,往往都只看到“相克”的一面,打死他都看不到“相生”与“相长”的一面,这个也是一种悲哀。我们看到一些修道的人,也是这样的,只想要“静”,要离开尘世,不想被打扰,结果呢?修不成。成不了功。要看到“相长”的这面,这个也是人的眼力、见地。真正环境太嘈杂,你静得下来,被打扰中,你定得下来,你的静力、定力,就比在安静环境中的人,不知强了多少倍。环境恶劣,结果反而能让你“长”。

所以,“长”这种变化的核心是——双边都在“长”,都在加强。

(5)转

阴阳相转。就是我们俗称的“物极必反”。

这种例子就太多了,比如:对孩子好,反而害了孩子;过刚了,就易折;乐极会生悲;肚子饿了要吃东西,目的是保命,但是东西无限制的吃,也会把人胀死……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物极必反,穷则必变……总之,变化变到尽头了,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们身边最容易看到的典型例子,就是对孩子的“爱”,我们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心灵受到半点挫伤,往往担心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结果,处于这种被保护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都是“瓷娃娃”,一碰就碎,受不了半点外界的打击,动不动就自杀,就跳楼——“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爱,结果就成了害。我们爱得太过份,跑到反面去了,最终只能害了娃娃。就算这个娃娃不去自杀,但自信心没有受到过打击,多半就狂妄、自负、孤芳自赏,结果一旦走入社会,就会寸步难行,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时间一长,就会有种种情绪,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怨天尤人,这些情绪终究会直接对人的肉体产生影响,让人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疑难杂症。

所以,“转”这种变化的核心是——发展太过头,结果事与愿违,事物最终的发展,跑到反面去了。

以下,将上面所列的变化方式作个比较,列出一个简表:

五变

特点与要点

例子

相克

相互斗争,剩下一个,强者胜

水火相克,水旺可以灭火,火旺也可以烧干水

相生

双方互相以对方为用

白板上写黑字,黑板上写白字;鹤立鸡群

相消

生克之中失去平衡,双方都灭亡

火生于木,木尽火亡

相长

双方皆长,动态平衡

水涨船高

相转

物极必反,转化到相反的一面

乐极生悲,过刚易折

以上,对道家“阴”的,没有明说的“五种变化形式”,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种“变化方式”,往往会包含几种,甚至全部变化。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复杂的。不过,虽然这五个总结出来的要点,很简单,但复杂总是以简单为基础的,只要我们把握得好,运用得妙,还是可以对事物进行一个先期判断的。当然,要点仍然就是——“人心,机也”。

再看一些“五贼”理论范例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上面说到的,下棋,水平高的,水平强的,一般都会赢。这个是“克”,因为他“强”嘛。但是,这中间有没有“生”呢?对于水平低的人来说,他如果总是跟“低手”下棋,他的水平就没办法增长。他面对的对手越强,他自己也就越可以慢慢变强。对他而言,他就在“下棋”这个事情中,得到了“长”。

再比如,“宋襄公之仁”,在春秋末期,其他国家开始在“讲霸权”的时候,他讲“仁”。按理说,他看到了“生”的那一面,“生”的核心,是“白板写黑字”,“黑板写白字”——“拿相反的那一面为自己所用”嘛。算是有见识了,不得了,结果呢?把国家都耍亡了……,他就忽视了“克”的那一面——“强者胜”嘛。其实当时宋国是很强的,他不去发挥自己的强,反而去讲究“仁”,对敌人讲仁德,老的不杀,少的不杀,受伤的不杀……完全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浪漫的人。结果,别人知道他的这个规矩,装成老的少的受伤的,把本来强大的他,杀得片甲不留,杀得亡国……

我们都知道,“医易一家人”“医易同源”——中医理论中间的辩证与用药,就有正药反用,阳病阳治,阴病阴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等等……总而言之,最微妙的,就是“正病反治”。辨证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阳性的症候,搞不好是阴病,阴性的症候,搞不好是阳病……这些地方要“看”得准,除了经验,还有一个,就是要熟悉这些阴阳的“生克消长转”等等的变化。

就像运动、锻炼身体一样,我们往往只看到它对身体有好处的一面,但也有人累死嘛。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一身都是病,这个也是运动造成的嘛,物极必反了嘛,就是“转”的道理嘛。这些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但往往我们很难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调整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来。

举一个实例,领导与员工——领导逼员工太紧,可能工作效率会比过去提高,那么双方的收入也会提高,这个是“长”,双方都在加强,对双方都有好处嘛;但是呢,如果员工被逼得来暴动了罢工了呢?那么就成了“转”,太过头了,跑反面去了。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呢,必然是“克”。“强者胜”嘛。可能是领导强,得到更高层领导的支持,让闹事的员工“下课”;也有可能是员工“强”,逼迫公司让当事的这个领导“下课”。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对这个“五贼”的理论,大家也不要太拘泥,当面对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还是可能会有不同变化的。就比如我那位长辈,他不管种芝麻也罢,种大蒜也罢,如果遇到发大水了,或者天干了,种芝麻、大蒜,又有什么用?所以,还是要明白“人算不如天算”、“尽人事而听天命”。天道并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能被人把握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嘛。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人有千算,天有一算——人算不如天算”,换而言之,这个“五贼”理论,也不像想的那么“有用处”。当然,《阴符经》本来就是要我们“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执天之行”,不可能空讲些没用的道理,而且道家的拿手好戏就是要在无用之处生起用。事实上这套理论在道家内是“极其”可以用的,而“可以用”的那套理论,像一个三足鼎,我们这里讲的“五变理论”是这鼎的一只足,后文我们还将涉及这鼎的另一只足。

再以中医与西医之争为例——往往大家只看得到“克”的一面,似乎完全承认西医,就会置中医于死地,完全承认中医,就会置西医于死地。大家往往不容易看到“生”的一面——中医要搞好,要有发展,在现在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大气候之下,就必须自强。既然都在说中医不好,不科学,那么自己就更要下功夫去研究,钻研,那么,中、西医之争其实反而会促进中医的发展,反而是一件好事。相应的,现在的国学,也是这个样子,“五四运动”之后,国学几乎被“洗白”,这个是“克”的一面,但反转来,我们吸取科学,吸取西学的优点,就可能让国学更能适应这个时代,更能适合现在的大环境,国学也就发展了。这个其实就是“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看得太死,一定要看到每件事之中究竟包含了“五贼”五种变化的哪些方面,从而立足于发展,将事件向更有利的一面“引导”,更合理地“执天之行”。这个,应该就是《阴符经》“五贼”理论真正的精髓所在了。

所以,重要的不仅仅只是见“五贼”,懂五种变化的规律,而是一定要“察机”“知机”……运用在于一心之妙——“人心,机也。”

另外,不要认为这五种变化,跟我们自身的修养没有关系,其实关系仍然是非常紧密的。比如说,我们“修剪”掉自己内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那就是“克”,自己的心力,必须要“强”,“克”的核心是“强者胜”,如果我们的心力不足,不强,那么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剪得掉自己的一些心行;我们也常说,要“留点俗气养道气”,“道气”,也需要一点“俗气”来“养”的,以俗气作为道气的“用”,这个,就显然是“生”;我们喜欢“静”,老是去找一些安静的环境清修,如果能够“闹中取静”,那么,闹得越厉害,我们的静定之力,也越强,这个明显就是“相长”;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言论,自己心里面反感,原因其实就是自己心里面先就有“见”,所以听到相反的“见”就会不舒服,那么,当我们去掉自己心里面的“见”之后,这个“反感”、这个“不舒服”也就消失了,显然,这个就是“消”,双方都完蛋嘛;我们去参,去悟,牛角尖钻到底了,自己回过头来,自己都会觉得好笑,物极必返,这个就是“转”嘛。所以,我们所有的心理与精神活动,其实也离不开“五贼”的五种变化,这个,要“观”心,在“观”心之时去品味,去体验。

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反者,道之动”。相对的那一面,恰恰是大道运行的机关所在。道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举例说“明月之珠出于蛖蜃;周之简圭生于垢石;大蔡神龟出于沟壑”,翻译过来就是“最珍贵的明月珍珠,生在最丑陋的贝中;周朝最美的玉圭,生在最丑的垢石中;蔡地用来占卜最灵验的神龟,生在最污浊的深沟里面”,这几个比喻,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高境界的修养,恰恰出于混乱之中;高水平的证悟,恰恰出于悖逆之中。用佛教的话来说,“火坑中出青莲”、“污泥里出白莲”,而不是净土中、净水中出青莲嘛。所以,相反的那一面,恰恰包含着大道运行的“机关”。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注意用在我们自己平常的修养与养炼之中来。就像毛老人家说的“卑贱者最聪明”,这句话,其实也是看到了“相反”的那一面能够生起“正面”所不能生起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关键看这个“主事的人”,本人如何认识,如何面对。像《庄子》中的例子,有人在深山老林中习道,功夫修养非常厉害,七八十岁了,面貌还像婴儿一样,不可谓修养不高。但结局呢?却被山林里的老虎给吃掉了。味道很好。以下,再举个类似的,跟修养有关系的例子:

牛缺,战国时期人,跟孔子一样,也是带着一帮子徒弟周游列国,希望得到某国的重用,在当时,名气也是相当大,而且修养也是相当高。某天,他走到燕国境内,遇到了强盗,所有东西都被抢光,徒弟们一个个吓得半死,他呢,神情不动,把强盗砸坏了、弦也断了的琴,拿起来往腿上一放,坐在一块石头上,就自弹自唱起来……强盗们抢了东西,跑了一段路,然后停下来商量,说,这个人不同啊。平时我们抢人,人都吓得半死,这个人被我们抢了,完全没有半点恐惧。说明他是个对财物、对金钱没有啥执着的人啊。这种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贤人”了吧?那不得了。他是贤人,他到了燕国,说不定会受君王的器重,当大官,像他这样对金钱、财物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当了官,肯定作风会非常清廉。对社会秩序的整顿肯定也会非常厉害。我们这些当强盗的人,恐怕就快要没有饭碗了吧?!而且,如果他抓住了我们这些强盗,拿金钱也不可能收买得了他。那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我们死不如让他死——于是乎,强盗们折转回来,杀掉了牛缺。

“盗亦有盗”,其实当时的强盗,并不像我们现在想的这个样子杀人不眨眼,一般都还是只劫财不劫命的。牛缺遇到这个事,只能怪他自己修养太好了。毕竟他跟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孔子也在周游列国,难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如果是孔老夫子遇到这个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孔子会是啥子表现?早有人说过,他的状态是“丧家之犬”嘛。想必会比牛缺更像个“人”,而决不会是像个“高人”甚至“神人”的。

《诗经》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也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哪个哲人不是愚蠢的。

从上面这个地方,我们既可以看到事物“转”——“物极必反”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小人无罪,怀璧其罪”的一面——按道家的话来说,学习与获得了“‘非份’之学”,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就像叫花子得到了绝世美玉一样,不但不是他的福,可能还会要他的命——就算不被其他叫花子妒忌死,自己成天提心吊胆,心也会被累死。所以《道德经》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一个人的“份内之学”?——“诚而已矣”,绝学无忧……

为了帮助大家对“五贼”有更深的理解,下面举两个综合性的例子。大家在我举例子的时候,不妨先自己想一下,这些例子中,当事人综合运用了五种变化中的哪些变化?这些当事人,又是如何“察机”“知机”的?

实例:东周与西周的故事

西周在渭河上游,东周在渭河下游。西周想控制东周,于是乎,在农忙马上要种水稻的时候,切断了水源。东周一筹莫展,怕误了农时,就下命全国准备种麦子或者高粱。苏秦跑去对东周君说,我有办法让西周把水放下来,但现在没有路费。东周君说,那还不是小事一桩。苏秦拿了钱,跑到西周去,对西周君说,君王,你这个事情做得不妥。现在不放水下去,东周就开始种麦子高粱了,这两种粮食收成也不会坏的,实际上你达不到削弱东周的目的,不如你这个时候把水放下去,把他们已经种了的麦子高粱冲毁掉,农夫们栽惯了水稻,必然会重新种水稻,等他们全部种下去之后,再隔两个月,你再把水断掉,这下子他们水稻没有了不说,麦子高粱也过了农时种不成了,岂不是才真正达到了目的?西周君一听,说,对呀,就这么办。又给了苏秦一大笔钱。

当然,这个例子中苏秦人品、行为不值一提。但这个故事本身,包含了相当多的东西在里面——察机,知机,识变易。大家不妨想一想,这个故事中间,苏秦察了哪些“机”?知了哪些“机”?他对事物的“变易”是如何来认识、把握的?这中间包含了我们上面讲到的“五种变化形式”中的哪些方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