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先生的《教约》
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其精华所在,因为优秀而流传。但我始终有一观点,对于流传下来的,即使是精华,我们也须带有批判性地去阅读,而不能像对待天理一样,全盘接受。
读阳明先生的《教约》,我又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当然我并不是说他说的是错误的,而是要因时代的变迁,也要有所改变,即与时俱进。
《教约》中说,遍询诸生中有一问,”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我想,现代人对于这条基本是做不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与父母分开居住了,在形式上,肯定是做不到了。
因此,对于温清定省之仪,我们只能放在心里了。只要有心,我觉得也算做到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老人特别多,这已是一社 会问题了,怎样善待老人,怎样才算孝,已不能一句话就能讲清了。虽然有个人问题,但同时又是社 会问题,这并不是光靠个人来解决的,如果仍像古代那样,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那就是一个僵固的社会了。
这也许是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在古代,相对封闭,交通又不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位置,活动范围小,这温清定省可能是 可以做到的。但现代社会,飞机、高铁等现代化工具的出现,已不像以前那样有固定的位置了,人们生存的生活空间范围太大,要仍像古代那样,怎么可能呢?所以时代的不同,其孝心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因此只要我们的孝道不变就行了,而不必拘泥各种形式。
还有里面的“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这可能是古代的应试教育模式吧。
如果把这样的教育模式,用到现代又能产生怎样的效果。这种措施可能与现在的“双 减”相悖了。
所以我们学习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了解其中的内涵就行了。就像《教约》,我们要有孝道,要有精气神,同时学习资质有高有低,我们要按实际,进行相应的教育方式就行了。
而对于里面的具体内容,不必深究了。用现代的背景代入古代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样的道理,用古代具体的实操模式,代入现代生活也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了解其内容精髓这行了,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精义,而不是其具体实操。
有些人,总是感叹什么世风日下,甚至是把常回家去看看写入法律,是一种悲哀等等,我倒觉得世风一贯如此,而且比以前肯定有进步的。
就好像有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一样,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吗?这是不可能的,我想一代肯定比一代强。
如果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社会怎样发展,太空又怎样去探索。所以一代比一代强才是正理,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所以即使我们现在没了温清定省的形式,但我们的孝心依然存在。同 样,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比起古代的单一模式要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