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那个会让你成长的工作
这是蔡康永先生在某一期“奇葩说”中提出的观点。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打算将之奉为圭臬。
大三的第二个学期,“考研还是工作”成为了同学之间永恒不变的话题,无论线上线下,无论同班与否,只要看上去眼熟的,一旦遇见,就会开始互相询问:“你考研吗?”
我当时还没有下决定,于是就说“不确定”。
说出来容易,但其实这个“不确定”的过程整整耗费了我六个月的时间。对,这不是一个好榜样的例子。
无论做人做事,最忌讳的就是左顾右盼,选择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总觉得另一条路会更正确、更轻松。
首先我经过认真考虑,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本专业,所以如果考研的话,肯定要学自己最感兴趣的,我喜欢什么呢?对了,英语,我想学的是口译,因为回家的时候翻到高三时写的日记,才想起来原来我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同声传译。
于是,说走就走。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发现英语阅读要求GRE级别,废话不多说。
我用23天背了一本像砖头般厚重的GRE,从今年的4月12日到5月4日,每天除了上课平均用时7个小时,原本计划是21天,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中间有两天经不住诱惑,跟朋友去西安旅行了。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逆袭成功的故事,那么到这里您就可以移驾回宫了。
我本人是一个没有太大耐性的人,这个我自己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儿谱,但是,我也实在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没耐性到这种地步。
23天,也许是开始的方式不对,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GRE单词,没能循序渐进,特别对我一个非英语专业的来说,有点儿急功近利了。虽然背完GRE再去做英语阅读时发现真的好多单词都能认识了,但是我的耐性却也在高强度、低回报的刻意练习中所剩无几。
考试要考英汉互译,这对于非英专的我来说是个大坎儿,我找遍了知乎、微博、贴吧等地的相关话题,开始使用目标院校学长学姐们推荐的网课,是的,我开始认真学了,因为虽然耐性不好,但是这些都还在可控范围内。
真正的问题是——我高估了自己对兴趣的渴望程度,也低估了一个行业的博大精深。
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开始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像我以为的那样热爱这个行业,我开始偏执地审视自己。
翻译说白了,就是个“传声筒”的设定,做这一行需要强大的信念感和绝对的热爱。可是这些我有吗?
记忆倒回到决定考研的一刹那。
我选择考研的初衷是什么?对了,是名校情结,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出身。
为什么没有选择本专业?因为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因为觉得自己大学四年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多大成长,感觉不到收获的喜悦。
为什么选择考翻译硕士?一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日记,二是因为自己从小对外语有着莫大的兴趣(仔细想一想,也许是因为,整个求学生涯中,英语带给我的成长和赞誉最多),三是因为根据网上各方经验来看,翻译硕士是门槛儿相对较低,对跨专业考生包容性较好的学科。
这下就捋清了,原来我选择考翻译硕士并非热爱,倒像是在逃避什么,做出了一个自以为很轻松的选择,却在后期越发力不从心。
我对自己未来的设定是成为一个创造者,而非一个复刻者,显然翻译硕士违背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10月10日决定彻底放弃考研,第一次这么干脆利落、毫不留恋,既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再继续下去也只会是徒劳。知道的朋友都在为我感到惋惜:“都准备那么久了,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你一定会后悔的。”
后悔?也许吧。也许将来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麻烦时,会感到些许后悔吧。
但是,自从我不再因左顾右盼而感到焦虑,开始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就是一片朦胧大雾,我依然什么都看不见,依然不清楚前方会面临哪路妖魔鬼怪,但是已经做好了“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准备。
过去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儿,就越发透彻,不管未来会怎样,我都会勇敢面对,不再逃避。
我也很庆幸,第一份工作我选的就是能让自己真正学到技术、可以有所成长的,所以恰巧听到到这句话时,竟然发现与我选工作的本意不谋而合,瞬间就被此言俘获,而且越品越觉得意味深远。
所以,阿劲,要记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本岗位无法学到更多,工作越发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力的时候,不要犹豫,请继续寻找,在找到下一个可以让你成长的工作后,果断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