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察觉”——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大脑
在跟三种类型的智慧中心对照时,我完全被搞糊涂了,好像都有点像,但又都不典型。在组长Josen抽丝剥茧般的循循引导下,才令我如梦方醒:冰山上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出现“交集”,判断的关键因素是看冰山下的底层推动情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来俺是典型的腹区人呢!
首先从三道验证题来看:
1、你的身体感觉是怎样敏锐的?身体是否舒爽一下子就知道吗?
我对光线、温度、声音甚至气味都很敏感。比如卧室的窗帘要用遮光效果好的,否则就会影响睡眠。记得住在闺蜜家,她的卧室窗帘是浅色的,比较透亮,早晨早早就醒了,因为睡不好人也会精神萎靡、没精打采。
夏天空调的温度不喜欢太低,感觉比较凉爽就好。温度太低了,我会感觉凉气从脚底包裹上来,手臂上会出现一粒粒的鸡皮疙瘩。这时我就会披件衣服,或是调高温度,或是干脆离开。
以前没用地暖时,周末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午饭后钻进暖暖的被窝,飘窗中的映射进来的冬日暖阳晒得人昏昏欲睡,把书一丢,在明媚的阳光中沉沉睡去,感觉是极惬意的事情。
用了地暖之后,我就感觉好舒服啊,进了门哪儿也不想去。最怕的就是冬天的晚上出去吃饭,因为吃得暖暖的,一出门扑面而来的寒冷会令我感觉极不爽。
想起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因为迎考阶段,课务特别多,中午需要休息。我爸开关门时让门锁的舌头碰到门边发出了声音,我就怎么都睡不着,心里特烦躁。
我喜欢一切能带来美感和舒适感的事物,比如喝茶、养花、阅读、听戏等等,其实也是这些事物带给我的舒适和美好的感觉。
2、你觉得自己有“直觉”么?不需要反复思考,直接本能行动?
不管遇到多么紧急或是为难的事,哪怕心里再着急或是窝火,多数情况下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再考虑: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不是可以提前做好预案,或者思考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所以我和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遇事不必怕,更不要抱怨,抱怨于事无补。先解决问题要紧,然后再考虑其它的。
娃学校发了新生手册,要求家长在7月24号之前下载“校服通”APP,同时做好注册。我当时看手册时没注意到日期,无意中在家长群里看到有的家长在问如何订校服,当时已经是8月初了。娃发现注册时间过了,他就着急了。我淡定地说:现在要做的事不是责怪哪一个,而应该是先解决问题。后来我直接打客服电话询问,把问题解决了。
五年前,妹妹问我:愿不愿意到南京来工作。她内心里是希望我到南京的,一来南京毕竟是省城,对孩子来说可能机会会更多一些;二来姐妹俩在一个城市,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我几乎没有多做思考,在电话里就表示愿意了。妹妹都有点吃惊,她提醒我:到南京后,一是朋友圈要重建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二是工作环境变动势必会带来新的压力,三是南京的房价比南通要高得多,生活成本会大大提高。奇怪的是,这些提醒几乎没有影响到我,我似乎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很快就办好了手续,到南京来了。
再比如买房的事,妹妹让我早点考虑买房,因为南京的房价一直只升不降。我说好,立马就请妹夫去看房,然后很快选定签了合同。说实话,现在的还贷压力有点大,不过当时就觉得反正是要买的,另外日子本就会越来越好的。
3、怎样下意识找自己的行动边界,别人干涉你的“行动边界”时,你的感觉和反应是怎样的?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有点轻微的强迫症,比如喜欢家里整洁,用过的东西一定是会放回原处的,连消毒柜里的盘子都会按照同一规格的放在一起。现在明白这就是行动边界的问题。
我爸经常会开橱门东西之后,就把门开在那里,我看见了是一定要先把门关上的。关抽屉经常会关不到位,留有一条缝,我也一定是要把抽屉先关上的。
每次我爸做饭,我从来不进厨房,因为他会在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放着用过的碗、筷子、削皮刀,甚至装菜的塑料袋堆得到处都是。我不想对老人提要求,所以这个时候我就不去看。
我自己下厨房时,通常都会一边做菜,一边顺手就会把用过的碗盘洗掉,工具放回原处。当我做完饭的时候,通常厨房里还是干干净净的。
再比如:输出文档时,遇到英文,我一定会选Times New Roman这个字体。在编辑文档时,若是有从别处复制来的文档中有英文不是Times New Roman格式的,我首先就会将它变成Times New Roman格式后再看具体内容。
“自我察觉”——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大脑Josen真的很赞,在约聊中从我不多的叙述以及凌乱的作业中,迅速理出脉络抓住重点,不仅帮我理清了思路,还挖出了我的优势。讲真,之前是觉得本来就该是这样的。被她点拨之后,一点一点地梳理出来了(一点点小自得啦):
1、具有迅速梳理行动规则的逻辑力,并从中找到行动的依据。
(1)在开营前,我就询问Josen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因为我要清楚“游戏”规则,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做。
(2)第一周结束时,我发觉自己怎么都找不到进入天赋组的感觉。可能一是因为在外旅行,本来就不怎么能静下心来;二是身体不舒服,听大课时就感觉声音从耳边滑过,怎么都入不了脑,不知道讲的是啥东东。后来反复听音频,并且把人板的分享认真做了笔记,终于有点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不过对于行动边界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导致我怎么都找到不到自己的智慧中心。当Josen解释了“行动边界”的含义时,我才豁然开朗。
(3)在和Josen的约聊中,我也是边学习边梳理对话,逐渐清晰原先模糊的认知,从而不断接近并找到了自己的智慧中心。
2、主动从经验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自觉进行自我提升。
(1)前段时间我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在用的过程中我会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会去琢磨别人做的,然后自己再尝试。比如我把模板的底色由白色换成了蓝色,感觉很不错。不过在打印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蓝色底色打印出来的自己没有白色底色那么清晰。所以后来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白色作为底色。不过会考虑把蓝色底色用于其他用途的思维导图。
(2)PPT中插入的视频需要剪辑成我需要的长度,我会请教懂行的同事:用什么软件?如何操作?如何播放?而不是交给其他人去做。基本上,一个PPT做下来,顺带着就把剪辑视频、插入字幕什么的其它技能都学会了。
(3)在约聊过程中,我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三种类型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交叉。Josen回答我:交叉也是有规律的,这个是更深层次的学习。一下子就撩起我深入学习的兴趣了。
突然想起曾经有小伙伴说我的学习力很强,哇塞,这就是优势吧。
3、行动中自觉找标尺自我衡量,不断改进力求完美。
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尽办法努力做到最好。
(1)记得前年开公开课,有一段视频是英文版的,要加中文字幕。我在加中文字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细节处显示不够好看,就一遍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上课的PPT已经反复修改了N多遍,但直到进教室前的那段时间里,我还在反复检查动画放映方式等各种细节,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在和Josen约聊中,我说自己极度缺乏想象力,Josen迅速回复我:那就改进改进再改进。当时我就笑喷了,因为当时我的脑子里的确想着:好像在某节写作课中提到了想象力的训练,要重新回炉去学习。
(3)回顾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自己的智慧中心,是因为自己对于脑心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所以想着要赶紧去学习相关知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不过我也清楚地知道有些闪光点虽然是优点,但用利用不好的话可能也会成为前进道上的绊脚石。
比如当我从行动中发现可以改进的点之后,我会立刻改正,甚至对已经做过的部分也会推倒重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同样做一件事,我可能要花数倍于别人的时间,做事效率很低。
就拿前面提到的做PPT那件事来说,在做的时候我就会考虑字体的型号、颜色、大小等细节。有时为了考虑放映效果,某些地方的字体在大小上会做一些相应的调整。这个时候,我一定会把已经做好的部分整个播放一遍,然后把感觉不合适的字体重新调整后再继续下面的内容。在做PPT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很多次,所以感觉进度特别慢。
现在我会有意识调整自己,先把PPT的整体框架做出来,做的过程中感觉需要调整的地方会先记录下来,等做完之后一并调整。这样效率就明显提升了。
“自我察觉”——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大脑参加天赋组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和挖掘,找到自己的优势大脑并好好利用它,Josen给了我很棒的引导和启发。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发现更真实的自己,扬长避短,在个人精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