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山水

回家过年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68人  眉青木
回家过年

      家,是每个人生存的归宿,是每个人力量的源泉。

      家,可以是一个暖心的字眼,她倾注了人类无限的情爱与梦想。家,也可以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她承载了人类太多的祈求与眷恋。家,应该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这首洋溢着温馨家庭关爱的歌曲,在那年的春节晚会上一经问世便传唱开来,昭示着人间永恒承袭的主题——亲情的无法抗拒的魅力。

      然而,每当听到它朴实而悦耳的旋律,格格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向往而疑惧,骚动而迷惘。

      春节逼近时,老家在外地的同事、朋友们都在欢天喜地地谈论过年的话题。格格虽对此无甚兴趣,却是很敏感,也很惧怕,因为格格无家可回。

      确切地说,格格不知道自己应该回到哪个家里过年。

      格格曾经有过欢乐的童年,这要感谢湖南乡下的爷爷奶奶,还有他们那个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家。

      那时的格格是个疯丫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经常会给爷爷奶奶带来点麻烦。即便是在爷爷病重缠绵榻上的时候,懵懂淘气的格格依然领着小伙伴们在家门口追逐嬉闹,终于导致一向疼爱她的爷爷第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打了她。

      不久,爷爷病逝,父母将奶奶、弟弟和格格接到江西的家中,从此开始了格格陌生而压抑的新生活。那一年,格格六周岁了。

      在遥远的、胆怯的记忆中,母亲是忙碌的、严厉的、能干的,父亲是自私的、专制的、机械的。虽然格格成绩优秀,可以算是父母的乖乖女,很少受到父亲的斥责,但格格也从不记得享受过母亲温暖的怀抱,聆听过父亲亲切的教诲。

      格格始终记忆犹新的是,奶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不离不弃的疼爱。

      在母亲淡漠的关怀下,在父亲刻薄的嘲讽中,格格渐渐长大了。

      像一只囚于笼中多时的鸟儿,终于得以窥见蓝天的高远。大学毕业后,格格毅然振翅飞到了首都北京。

      参加工作后,格格多次回家探亲。不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她渴求着以一颗女儿的心去真诚地读懂父母。人在旅途时,她心中溢满了对亲情的向往,努力寻求着与父母的磨合点。

      但几乎每次回京,格格都带回一份沮丧、失落和无奈。

      曾经沧海难为水。随着年龄的加大,母亲对子女的舔犊之情日增,格格对母亲也多了几份理解和亲近,但母女关系终有间隙。

      父亲是个缺乏爱心的人,他似乎总是把自己的孩子视作累赘、包袱。在格格他们小的时候,父亲最讨厌的就是孩子们的哭声。多年来,即便格格他们平日里与父亲的闲聊,或对他表示的关心,都有可能被父亲误认作是有利可图而为之。

      往事悠悠,少年时代缺失的父母之爱是格格永远的痛,它已深深地刻入了格格成长的年轮。

      记挂着日见苍老的父母,格格也总想回家多看他们一眼,多尽一份孝心。回到父母宽敞豪华的家,格格感觉不到舒适,体会不到温情。家像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

      相反,回到江西老区公公婆婆的家,格格却能够透过简陋看见亲情,穿越寒舍领悟暖意。

      如果没有自己还算幸福的小家,格格真不知道,她还能心安理得地在哪个家里过年。

      回家过年,在漫漫的疲惫旅途上,格格收获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迷惘、痛楚和失落,因为她找不回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找不回属于父母和孩子的至爱亲情。

      岁岁年年,当除夕夜的鞭炮脆亮地炸响时,总有一抹忧郁固执地凝结在格格的眉心。

      格格想,但愿这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缺憾,但愿天下的父母们都在殷殷期盼,期盼远方的游子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