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邓稼先
正式备课之前,我已经读过一篇极好的教案。
那篇教案一共两个课时,一脉相承,层层深入,抓住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精神核心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
首先读生平经历,对邓稼先有个基本的了解。
再读邓稼先研制核武器的场景,体会邓稼先的艰辛,切身体会这种精神为什么难能可贵。
接着,找人物评价,从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中从性格走向精神核心。
最后,回归历史背景,在历史纵深中分析人物,从而产生出对救亡图存的英雄们的由衷的敬佩之情。
虽然这篇教案极好,但是却不能照搬。一个是我还没有完全吃透这篇教案,要知道,真正上课和预设上课是完全的两回事儿。所以老师得自己写教案,这才能把自己的课上好。
另一个原因,我面对的学生不同。我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回答出来,需要一步步引导,越引导越会读出全新的东西,教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上课还是讲究随机应变,所以看重老师的专业素养。不能离开教案就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怎么借鉴好的教案呢?我自然地顺着这篇教案的思路,同样抓住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的核心来设计教学环节,但是不能生硬,不能太跳跃。
初读课文,用一句话介绍邓稼先。考验的是抓关键句,提纲挈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预设: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是中华民族培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接着,读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回答问题:为什么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引导同学们整理琐碎的信息,把握人物精神内核。
然后,引导同学们关注十二十三两段,简简单单两句话,后面是多少血汗?作者没有展开写,因为写不出,写不了。
邓稼先是怎么领导科研团队研制核武器的呢?看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先把第五部分划分成四层。
作者没有展开描述研制核武器的艰辛,他只选择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片段。
先让同学们读,然后老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们共情。接着,深入探讨引用的作用,一个是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一个是突出邓稼先超强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念,一个是赞美了邓稼先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是古文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富有感染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可以由浅入深,先从内容入手,结合课下注释,很容易得出结论。再接着补充背景知识,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圈出几个地点,自然得出邓稼先工作环境恶劣,接着结合同学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得出邓稼先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再让同学们朗读古文,读出感情,体会古文自身的感染力,历史的厚重感。
三十六段第二个片段,要先读懂排比句,写出了研制核武器既需要深厚的科学素养,也需要过人的胆识(要解释一下什么叫胆识),英明的决策。邓稼先相当于科研领域的将军,要对整个团队负责。
第三个片段,看出邓稼先沉稳坚定,无私无畏。
讲到这里注意小结一下。第二个引用要注意分析歌词本身读起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邓稼先是伟大的,同学们愿意和邓稼先做朋友吗?杨振宁作为邓稼先几十年的好友,他是怎么看待邓稼先的呢?由此引领同学们读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第六个部分。体会作者与邓稼先之间的深厚友谊,体会邓稼先更深层的人格。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最后一部分引导学生们了解邓稼先的精神内核。为什么不后悔?因为爱国。
接着回到第一部分,补充时代背景,从邓稼先一个人看他所代表的民族英雄们,歌颂他们的伟大精神,升华课堂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