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游记阅读推荐散文

南五台塔寺沟游记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140人  西安许健
塔寺

南五台塔寺沟游记

文/图   许健

      为了避开国庆长假四处的人海,趁着回乡的闲暇,便奔着数年前去过的南五台塔寺沟寻清静。

      从弥陀寺院墙外转进山谷,转眼便与俗世脱开了干系,空旷的山谷被着柔和的绿色和黄色,风儿将太阳的和煦送到你身上,又用它纯净的氧份舒畅着你的身心。山边的高树令你感到生命的挺拔,路边的野草又感发出自由和顽强的意象,你感到自己原始的野性被唤醒,融入了这大自然的怀抱。如今交通大大便利了,再很少有人肯踏着乱石,寻着草径,起个大早徒步上山了,因而这故道也便渐渐被遗忘,这里只怕是都市周边难得的清静所在之一了,只有鸟虫不时划过,留下他们婉转的歌声。

      登山的路上仅碰到了三个游人,他们在路边的一块巨石上寻觅着,说是记得这石上原先是写着几个大字的。原来也是在追寻失落的东西。

      远远望见两山间的绿树黄叶之间掩着几间土房,走近一看,长长的土墙上写着“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娑”一行字,庄重肃穆。这里唤作“观音寺”,依稀听见院内的人语以及传出的佛曲之声,似乎来自天籁。坐在寺院墙外的石阶上歇歇脚,细细地享受这仙音、清风、阳光,平静而恬然。终不去搅扰世外清修的高人了,我们继续前行。

观音寺

      来到塔寺沟口,新建的石牌坊和门殿,显然尚未最后峻工,除了值守的师傅,不见一个游人。殿里的弥勒佛像还没有上彩,虽然仍是泥身,但必竟是佛,满脸含笑。山门前两棵几人怀抱粗的唐槐,阳光静静地透过树枝营造出些许神秘氛围,生于此处真是恰到好处,给这古寺的画面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意味。这座寺院是著名的圣寿寺,传说是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祈寿所建,距今已是1千4百余年。

      沿着新辟的土路向沟深处攀登,早年记忆中的石阶路已寻不见踪迹。透过树丛最先望见的是佛塔的顶端,可惜未闻钟声传来,差了点诗意。不由脚下的步子加快,来到寺院旁,没有院墙或大门,这倒是与净土宗广纳信徒的开放特点相一致。塔旁二排砖土房,墙体一面写着“******”,另一面清晰可见“**”字样。可叹,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着不同的信仰。

      塔是仿木砖土结构,四角七层,高26米,底宽每边7.5米,塔身上生着许多草枝,虽是布满岁月的斑驳,仍不失挺拔。庙里的师傅讲,经历千年风雨,塔几乎未经过修缮,可见建塔时工艺之精良,只是20世纪60年代中,塔内的木制楼梯被好事者拆去,说是作了他用。这塔也应该算是圣物了吧,让人不得不生出敬畏之心。塔下有说明,顺时钟转塔会有很大的益处,转塔同时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从而受到佛的接引,到达极乐净土。这真是富有哲理,人的向善之心才是最重要的,在基督教中也有“因信而义”的说法,可谓异曲同功。圣寿寺僧房墙上张贴着一条长长的标语:“……总曰:尽孝道,知廉耻,明因果,动善心,言善语,做善事,得善果,成善人。”这是多朴素的箴言,又是通往人世净土的大道真理,细思量肯向善和坚持向善正是我们最难达到的境界。我终怀着一份向往,其码是对人世净土的向往,于是也绕塔转过一圈,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劝善

      塔的另一侧,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舍利塔,且莫要小看它,大师一生弘扬佛法,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公元1945年),印光大师舍利被迎回圣寿寺供养,舍利塔高八米,石塔上方“佛光宝塔”四字由******林森所题,中间为代傅贤所提“印光大师舍利之塔”,再下是***先生所题“印光大师影堂”。舍利塔四周的18棵日本落叶松,来自净土宗流行的日本,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赠送的,经***批准植于此。如此圣迹,我照例转塔,并唱诵一句“******”。

      寺院的屋檐下放着几口水缸,师傅正在从运水的农用车上往水缸装水,我说南五台风景很漂亮,可就是缺少水。师傅笑笑,指着寺院后的高山说:“怎么会缺水呢?你看那山上茂盛的树木,有的长到几米粗呢。”我向高处望去,似有所悟。

      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舍利塔 碑曰 塔寺

      ——记于2013年10月10日

原创图文   请勿擅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