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先生——一个时代的风骨》之——蔡元培
2020-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亦安然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先生千年来,也被冬焐过,也被秋杀过!
百年国史已有境鉴:
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
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子,国家就有希望。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教育部长蔡元培辞职出走法国巴黎。三年后,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政权,做了83年皇帝梦的袁世凯在一片唾骂声中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蔡元培受邀回国出任北大校长。
一个月后,蔡元培启程回国。蔡元培给汪精卫的信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我的兴趣在大学,大学培养精英人才,让中国走向富强。这正是他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基。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的政变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京师大学堂从诞生之日起就在风雨中飘摇,又经连年战火,虽经严复短暂的改制,但之后还是堕落下去,成为“培养官僚的摇篮”。
后世研究者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京大学。
蔡元培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入主北大,成就了蔡元培时代的北大群星璀璨的局面!
蔡元培以其独特的眼光、雄心和胸怀,彰显了兼容并包思想,为北大创造了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为学环境,不惜一切。
北大的讲堂上,不在乎资历、年龄和学历。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任文科长,李大钊先生为图书馆主任,带着小辫子的辜鸿铭为英文教授,21岁的北大落榜生梁漱溟也在北大教书。蔡元培还从国外聘请胡适、钱玄同、周氏兄弟来北大任教。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各处一方,他们政见不同,但都在北大讲学问。
其中各种故事,如今成为佳话!
未名湖畔,蔡元培塑像独守着一片净土,
无论岁月如何起落飞扬,冲淡了多少偶像色彩;
无论时间流水如何一去不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
既非权威又非偶像的蔡元培先生 ,风神依旧!
——一北大学子的纪念
云心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