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高山和大海,不如去跨越自己内心的边界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很深的绿

“有人说:地球就像是我们的家,如果你选择只呆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像你一直呆在你的卧室里一样。”

古人说三十而立,然而我也没有立起来,顶多没趴下! 那怎么立呢? 并非没车没房,你就是不争气了! 而是内心对自己坚定的想要什么的意念清楚明了,是对自己立下的誓言。

在搬来上海前,我与即将谈婚论嫁的前男友分手,离开了中国某舰队后勤部的办公室主任工作,拒绝了可以遇见的平稳人生,来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选择了未知选择了挑战,只知道这应该是内心所向。

边界的存在不只存在地理上,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上,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上,我们潜意识中对自我认知的边界。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时刻清空自己的不良情绪,才能打破过往的认知与判断对自我的禁锢。

但在打开边界前,我们要确认自己已经建立好了完整的价值观,清楚的知道在自我的价值体系里,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有哪些边界不能被打破?因为这里的“打开边界”,不是指你真的不把自己当做外人,而要有度,要“拎的清”。

在人情与事故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爱情与友情之间,要拎得清,在谈契约时,不谈交情,在谈执行时,不谈理想,这些都是边界,不能打破,而且还要有非常清晰的边界,以此为根基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

而在心灵成长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尽量打开自己,探索自我世界的内在边界。与自我相处的边界,比如:每天独处的时间,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的会去吃饭喝咖啡不被打扰的地方,给自己的心留一块安宁可以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本无边界,从有到无,从生到死,都是循环往复的,只要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设立壁垒,那么我们始终会与这个世界连接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到坚定与自然的敞开心扉,打破自己视野里的固有认知,接纳世界,继而才会拥有自由洒脱的灵魂,在加上前面已经建立好的独立的人格,在这二者坚定自由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拥有弹性而自如奔放的思想。

奔跑跨越的过程中,我看到不是地域上的边界,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对于自我认知的边界。

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

性格的边界:我的性格是条条框框很明显的那种,比较固执,虽然在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上去很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旅行什么的。但在做事方面,还是比较因循守旧,比如我只爱看老电影,只喜欢某种类型的人。我的朋友告诉我,在聚会里,你好像总在观察,然后才决定跟谁聊天交往,而他呢?I M JUST TALKIING TO EVERYONE 。这是性格上需要去打破的边界。

我承认魔羯座是目标性很强的一群人,我们不爱走弯路,只喜欢直线,做事情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是一个年长的朋友,告诉我:没有经过弯路的人生,是不会看到绝美的风景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如果我不来上海工作,不遇到这么多困难,也就遇不到这么多美好的人,也不会发掘那么多未知的自我。

思维上的边界打破:

主动思维:我来自一个家教比较保守的传统家庭,长辈从小的教育是为人要内敛,行事要低调,凡事不可张扬,话要少说,工作要多做等。但其实很多事要达成,都需要我们的主动出击,而不是端着。事实上,主动的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甲方心态,乙方的作事态度,比较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你主动去约了,自己想见又喜欢的人,即使没有结果,但是你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机会,而在等的过程,我们就变成了别人狩猎的对象,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而我们如果不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么就只有被别人安排。

下次你也试着主动安排一次会议,感受一下主动的乐趣与掌控事情发展节奏快感。

Learing from opening and spanning bounderies

跨界的内在动力

必须来自内心,看到,听到自己的真正需求。这里首先一步是了解自己,而且始终, 终于自己的内心。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花朵?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可以生长的更茂盛,并开出更美的花,结出好的果实。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过程,我们是破碎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才逐渐圆满完整起来。而这其中有些东西,是不能向外求,也是求不来的,比如爱情,比如家庭,出身,背景,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从我们自己改变带来的,比如与自己的关系,比如开始过自律的生活。

打开自我边界的外在支持系统

要记录下你的目标,梦想清单:要记得自己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并时不时的回头检查。我这里还有小花老师给我开的清单,我们一直要记得自己人生里的那块大石头是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要记得始终把那件优先事件,放在前面,这样每天检查你的目标,看看你为你的目标作了什么?你就不会跑偏,也不会焦虑。行动,是对自己最好的支持。

打开边界的外在支持系统,也是我们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在哪里生活,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做我们的合作伙伴?这都会在无形中成为影响我们是否可以跨越自我边界,超越旧有自我的因素和动力。

最大的启发是:我把自己带到了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过着目前我想要的生活。

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

打开内心的边界

观察:我给自己建立的壁垒:不爱分享,不喜欢与人接触 ,大众现象:朋友圈的分组,屏蔽。

小时候频繁搬家的原因,我发现自己不爱与人建立深入的链接,不愿意有承诺。日常生活里我想也有不少朋友,会把微信朋友圈,分组或者屏蔽,而我们不表达,不让别人了解真正的自己,只是维持浅显的泛泛之交,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友谊,因为不深入,也就没有回应,没有链接,产生不了良性的互动,没有链接,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支持,也就不会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换,不会有真正具有深远意义感情产生。

而自我的成长,一方面是在与自己的对话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在与人的互动中发生的,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反思与自己的看法和思维的区别,我们会知道自己与别人本质的区别,或者有异议的那些观念是什么? 比如:有的人可以为了稳定的收入,忍受老板的无能和恶劣态度,而有的人,可能就会选择,不接受这样的心理压力,换份轻松些的工作 ,那怕工资少,那怕工作性质不那么稳定。你的立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立场? 是出自你自己的内心还是是社会准则七大姑八大姨给你的画外音?

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看法,观点,经验值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甚至可以感受每个人身上不同的能量,或快乐?或积极?或幽默诙谐?或消极悲观。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与看法行动可能与我们的完全不同,而这些不同的存在,会无限丰富并扩大我们的眼界,成长由此而来,视野由此而扩展。

如果我们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他人产生互动,不愿意分享快乐与知识,那么我们的能量就是停滞的,是混沌的,是不能辨别真假的,没有活力的,而当我们敞开自我,接受并愿意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能量与意识形态的交换之中,我们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的改变和冲击,这些交互是我们与人沟通交换信息的意义所在。

所以朋友圈,没有必要屏蔽,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你也很快就知道了。我们越是表达,越是能得到更多的回馈与互动,越是能了解自己,从而得到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效和正面积极的关系。

在一次动感冥想中,我深刻地理解了,人本身是社会型动物,任何人是不可能孤独存在的,虽然我们生来孤独,但我们是始终要与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何处理转换好这孤独的自我相处与入世时,与众人相处时的圆融,打破自己内心无形的禁忌与边界,是我一直要学习的地方。

本文整理自 我在创见 2017的年会 线下见面会。如要转载请提前告知,版权必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