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45|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肠间停水/
8、肠间停水:己椒苈黄丸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増,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病人便秘,有排气,看似小承气汤证,痛的部位又在大肠的位置,让病人平躺下来按压肚子,咕噜咕噜有很多水声,“肠间有水气”,水停在肠壁和薄膜中间,用己椒苈黄丸。
此病如何而来?由惊发而来。病人本来就有便秘在大肠里,应是大承气汤证或大柴胡汤证,结果受到惊吓,干燥的大便刚好顶到肝臓与大肠连接的血管处,产生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让水和糟粕分开来,这个水就会渗到大肠壁外。清这里的大便,己椒苈黄丸是唯一处方,按压右天枢剧痛,甚至可以摸到大便的硬块。
己椒苈黄丸由简单的四味药组成:椒目即蜀椒,辛辣入肺和大肠,打开肺气,让肺气下降,还能驱虫,消炎解毒,因为便秘很久肠子里可能生虫。防己排三焦的水,因为水跑到肠壁外即三焦里去了。葶苈子涤水去痰的力量很强,苦寒,大便停太久了,光靠大黄芒硝不足以清出,要靠葶苈子,又大肠和肺相表里。大黄推不动大便的硬块,加芒硝下去把大便打散。这个药吃下去后大便出来很爽块,排出的大便是一片片的,水也排出。
服法:把半钱芒硝溶于水中,用芒硝汤吞服丸剂。此药一定用丸剂,汤剂的话,汤者荡也,汤走掉了,大便还被吸在那里。
己椒苈黄丸证的水饮是停在肠子中间,而非肠子里,如果是肠胃里面有水饮,病人不会“口舌干燥”,只要病人肠子常咕噜咕噜叫,又没有下利,就是水停在肠子之间。
9、膈间有水: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升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平常好好的,突然呕吐得厉害,胃很不舒服,且“眩悸”,晕眩又心悸,原因是“膈间有水”,胃的外侧有水饮,缘于水喝太快,比如运动大汗后灌水,或躺着喝水,结果水嗝到了,这些都是偶发一次,一剂即愈,之所以加茯苓是因为茯苓能利中焦的水。
还有小孩子偶尔吐奶一次,也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天天吐的就要用五苓散了,五苓散用在儿科很好用,小孩子的水肿、口水多均可用。
10、脐下悸: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六铢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
肚脐下有动悸,口水很多,还有严重头昏,都是水症,用五苓散。
脐下动悸用茯苓,脐上动悸用桂枝,脐后动悸同时用桂枝和茯苓。
五苓散是经方标准的温阳利水的一个处方。桂枝是阳药,用量多,水会积累在身体里是因为阳不足,阳药行阳,推动水,水就动起来了。白术收湿,茯苓、泽泻、猪苓把水从小便消导出来。
实际上产生五苓散证是因为,病人本来明明是桂枝汤证,平常人喝一剂桂枝汤得汗以后病情就好转了。然而对于体力比较差的人,同样的桂枝汤下去,肠胃的津液也按照桂枝汤的意思发到皮肤表面了,也流汗了,或者是服用麻黄汤、小青龙、大青龙汤等,这些水出来了以后,好的津液应该会再回到身体里面来,只有病毒会排出去,然而由于此人心臟的力量不够,没有办法把水再收回来,此时就要用五苓散。
脐下有动悸代表下焦有水。一般来说,只要看到有肌肉或是皮肤润动、跳动,大部分都是有水在下面。像真武汤证就有肌肉惕动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有水气而造成的问题,只是停留的位置不一样而已。如果是在肌肉里面,肌肉就会跳动。如果在下焦,脐下就会动悸。“吐涎沫,而癫眩”是因为水没有办法供应到上焦而造成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看到有饮病的病人都是比较胖的人オ会有,瘦子比较少,可是张仲景说瘦的人也会有饮病的。
临床上五苓散也用于治疗尿毒症,处方里含五苓散。偏头痛,症状是口渴、小便不利,表水把血管包住产生的头痛,亦用五苓散。见水则发的癫痫也是五苓散证。五苓散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临床上凡有水饮问题的都可以考虑到五苓散,五苓散很好用,包括古代温疫都用五苓散。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4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溢饮/支饮)
《金匮要略》笔记4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治疗原则/痰饮/留饮/悬饮)
《金匮要略》笔记4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基本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