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写作课程//零基础学写作a12965fc9271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王戎识李”、“许衡拒梨”“孔融让梨”背后的故事

2020-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魏喜梅123456

《世说新语》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元史•许衡传》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许衡拒梨的故事: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走路,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下来吃是不行的。”又有人说:“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衡说:“梨树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正巧在《中华经典小故事》中也看到一个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 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 ,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可后有《晋书》说王戎“性好兴利,积实聚财,而又俭啬”,王戎七岁识李,可谓聪明,只考虑自己能否获利,可见自小就决定了他的性格。

而许衡不关注梨甜不甜,只识得梨不是自己的,面对诱惑,要有自己的原则。后来许衡成为名臣、著名学者,这和他从小就明白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诚实待人有关系吧!

孔融让梨,说明打小他就知道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所以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

因此,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没有明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王戎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而变成最无用之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