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35岁,45岁
当你刚从大学本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平均年龄应该是在22岁,一个22岁读了近20年学(算上幼儿园)的你,如何去面对职场?若你仅仅是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入职场那一刻一定是极度痛苦的,亦或者说入不了职场。读书只是一场被动接受知识的理论填充,如何在大学后三年内将这2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谋得一条出路,这个至关重要。
为什么我会把大学第一年排队在外?因为在大学的第一年去寻找、尝试,去成长、适应,让自己能迅速的从高中那种方式中摸索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律者自由”的路。
当进入职场后我们需要明白,最青春的时光到来,最有干劲儿的时刻到来,一个凭体力与智力开疆拓土,积累首笔财富的时间段。
25岁一个凭体力与智力开疆拓土,得第一桶金的年龄。
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要总想着偷懒摸鱼逃避困难,这样做失去的是自己突破边界、拓展能力的机会。
然后这样做:
在专业领域深耕,在职责边界不断突破,铭记成长永远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来讲,22-25岁应该完成了1~2次的跳槽,只要做到了薪资应该提升了50%以上,有部分同学能做到翻一翻或者翻两翻,当然要做到这些,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要么在工作中做出的东西价值巨大,要么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当我们真正能做到把每个任务都视为提升能力的契机,把每次挑战都当作拓展边界的机遇,就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关键的原始积累,也同样获得了第一笔财富的原始积累。
有一句很实在的话:人永远赚不到能力(认识)之外的钱,也就是说人的收入只能增长到其能力增长的程度。财富是认知(能力)的变现,而非勤劳的奖赏,慢慢到35岁的时候,愈发的知道,每个人的财富都是跟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不是都在流传着35岁危机吗?很多人也会问到这个问题,可是在我的世界里看到更多的是35岁才知道开始做自己。比如我35岁从事业编的教师岗位离职,那是一次想做自己选择。近段也听了脱不花的几个长谈,这些人对年龄这个界限并没有充满恐惧而是各种的机会与期待。
为什么?回答的话:
35岁一个靠经验与能力,建立壁垒,形成自己职业护城河的年龄。
这个年龄不要是无何止的熬夜,更不能是千篇一律不变的工作节奏,要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麻烦,链接起别人链接不了的关系,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把踩过的坑、流过的汗,提炼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去观察趋势,去修炼技能、去提升认知。
当能在自己的领域经过磨练不再吃无意义的苦,提升能力做让自己值钱的事,金钱地位迟早会流向我们。(我是在35岁那年才开始做22岁~35岁应该做的事情,所以那4年的日子成长的异常撕裂,阵痛也一直持续到40多岁的今年,总算回到了些内心本我的修行状态)
《论语》中有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三十而立: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原则,对生活、工作和未来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规划。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生活经验丰富,对事物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判断,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五十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应该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不再强求,而是顺应天命。
这应该是人这一辈子最重要也最有感触最有压力的30年。到了40多岁会发现真正富有的不是账户里有多少数字,而是说出一句话时,这个世界愿意给予多大的信任,你有多少的健康与能量说得出一句令人信任的一句话。
45岁一个借人品与口碑,赢得托付的年龄。
一个人在前半生建立的声誉,是后半生最宝贵的资产。当别人因为你的参与而放心,因为你的承诺而信任时,你就完成了从"赚钱"到"值钱"的蜕变。人品和口碑,最终会成为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人生就是一场从征服外部世界到征服内心的修行。
最可悲的莫过于在该学习的时候沉迷所谓的自由论,该拼智力体力的时候好逸恶劳,在该凭经验的时候还在吃青春饭,在该靠人品的时候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送给每一个善待世界,对人生有追求的人间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