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到感动自己,能带来什么结果?

2018-01-04  本文已影响8人  缘在今生_58af

最近两周的时间,我在折腾同一件事情。

儿子通过自学拿到了省级联赛三等奖的证书。但,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仔细咀嚼欣喜的味道,便开始焦虑。

盖着大红钢印的证书上,儿子的姓氏多了一“横”。如果不进行证书的换发,这个证书。只能是一张纸。这种结果对于今年已经是高三、且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儿子来说,损失很大。

看到发现名字写错的一刹那,我条件反射般拨打电话,向上级部门里边的朋友请教,询问这个问题解决的通常方法。朋友回话说,负责证书发放的老师告诉他两种途径。

第一种,,用刀片儿把多余的“横”刮掉,由错误,改为正确。理由是,网上能查到名单。

第二种方法。走公对公的路子,由学校出面,层层申请,由省里进行证书换发,但会非常麻烦。

只要能够解决,不嫌麻烦。心里又高兴起来。马上电话跟学校沟通,学校也积极配合,速度按要求走程序。

过了两天,学校电话告诉我:负责证书发放的老师给他们两种解决问题的答复,他们感到不理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一种,用刀片把写错的姓氏刮为正确的。第二种,等到下一届竞赛的时候,再换发。

听到这种回答。我既生气,又无奈。但我明白,目前,换发证书是主要的任务。

所以,我又找到负责发放证书的老师的要好同学。申明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够重新帮忙予以换发。

可是得到的答复是,第一种方法刀片刮。第二种方法,如果自主招生,证书不通过,到时候再回过头来找他,他给出证明。

听到这种“神”回答,我也是醉了。我怒了。我懂得给他留足面子的结果,只能是我来承担他人错误的结果。我不能承担。

一夜无眠,反反复复考虑,这件事情的解决办法。最后拿定主意,面对面解决问题。我当时想,公对公,私对私,我都已经用过了。得到的都是拒绝。

现在,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豁出去了。

在上级部门的办公室里,我没见到负责发放证书的老师,他出差了。

我把事情对办公室里边儿的其他人员,简略一说。他们异口同声说,很简单的事情,重新向省里申请换发一个就可以。

我拨通证书发放老师的电话,简略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说明我此行的目的。

发放证书的老师,听完后非常痛快地让我把证书放他办公桌上,并把学生的正确姓名、证书上的错误姓名、奖次、准考证号等信息,编成短信发给他。当我要求,年前能够换回来的时候,他说尽量。

要唇枪舌战的准备被两句轻飘飘的话送走。

尘埃落定,我的心终于放下来。但是这件事情,还是给我诸多的启迪。

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出错是难免的。发现错误,直面错误,确实需要勇气。即使愿意直面,可能人的本心习惯性的喜欢选择回避责任。自己犯错时,若牵涉到他人,小也是大,需及时改正。

同样一件事情,需求不同,重要性不同。一个证书,对于发放者和无关的人来说,它是众多证书当中的一个,不存在重要不重要。即使是我找的那些人,他们也是例行电话问问交差,没有“非得”解决问题的动力。

可是对于我这个高三家长来说,这个证书是高考需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非得解决”。

毕竟,这个证书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虽然是个三等奖,但是,儿子是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学两个月,拿到只占参赛学生9%的三等奖证书。我觉得还是值得自豪。它非常珍贵。

毕竟,儿子所处的学段需要这个证书。儿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这个证书是能够开门的、其中一把钥匙。如果儿子现在是初中毕业年级,即使是全国一等奖,我也不会要求换发。可是,面对高考考场一分可能就是几千人的竞争,一分之差面对的选择结果,可能就是985与211的区别。

我不能因为他人的失误,让自己来承担错误的后果。

很多情况下,逼自己一把,才能激发潜能。

如果,我不能执着找到底。如果,我只是试探了其中一条途径后,没有解决,就放弃。也许这个证书,真的成了废纸一张。

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不是你,或者我,能力有所欠缺。而是,我们没像其他人一样,坚持到底。

很多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被自己的恐惧和自我怀疑打败;我们更多的是如“蜻蜓点水式”的浅层试探后,告诉自己水太深,不能下。顺利成章,放弃,给“惰性”找到理由;我们更多的时候,不相信自己能行。更不相信自己,能把这些事情做好。

事实告诉我们,“执着”到感动自己时,结果说明:我们行!我们能把事情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