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引申出的幸福观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人类如何凭借名为“希望”的东西与自然灾害对抗,继而拯救地球的故事。而我的关注点竟不在酷炫的特效、科幻的逻辑、理智&感情的对立,而是“人如何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主张:“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例如,某人身体健康无恙,在日常生活中其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他的意识,而只有某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才会使得其注意力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总在忽略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却一直惦记那些违反了我们意愿的事。回到《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假如我们生活的环境如电影中所述一样:太阳剧烈爆炸导致地球需远离太阳、只有地下世界才能免受严寒、风干蚯蚓为珍贵的食品......我们一定会觉得夸奖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都不为过,但灾害还没有到来,“痛苦”还没有得到肯定,我们并不会觉得现有的生活有多弥足珍贵。事实上,若拿影片中的灾害和现在的平静生活做对比,相信没有人会觉得现在正过着的平静生活有多痛苦。因此,叔本华认为,谁要从幸福论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祸害,而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
灾难: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除了避免痛苦,叔本华认为获取幸福还有第二步:免受无聊。其认为人一辈子都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在意欲的驱使下,人会不断追求想要获得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也就迈向了形形色色的苦难”,“一旦他们停止为这些目标操劳,并且不得不返回依赖他们的自身内在时,无法忍受的无聊就向他们袭来。”其给出的避免无聊的方法就是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利用闲暇让自身投入到热爱、有能力hold住的事情当中。不过,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凡人呢?叔本华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其继承了大量遗产,一生不用为生计忙于奔波,且自身富有才华。但是作为凡人,我们的生活注定会为各种目标而操劳,并且找到精神上的乐趣并非易事。
避免痛苦来衡量幸福容易理解和认同,但如何针对“痛苦”和“无聊”找到适用凡人的解决方案暂无头绪,希望日后能想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