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四年,我们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离开武汉的那天,我坐538去火车站。周五的傍晚时分,路况很不好,朋友从家里出发去车站送我,问我什么时候到。
“还有七八站,但路上好赌。”
“哈哈哈,百万大学生进场了。”
我觉得很巧妙,我正要从这一部分人里抽离,刚好就迎上了一拨新鲜的补给。武汉从来不缺这五湖四海的少年少女们。
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我们怎样,来了或是走了,她都生生不息。
by vivid雨希01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温柔的城市
不喜欢武汉的理由实在太多了。
武汉可以将有限度的气温发挥到冷和热的极致。七、八月的体感温度,像地上有一只炉子在烘烤,而一、二月份,就算穿上几公斤重的雪地靴和羽绒服,也捂不热凉凉的身体。
一位朋友说,刚来武汉那会,受不了气温阶段性跳水,水土不服很厉害。其实,连湖南湖北这么近的距离,我初到武汉时,也很不习惯这方水土。
在武汉坐公交车就像体验过山车,司机通常有些暴躁,也有些胆大,随时能完成高难度系数的大幅转弯。
他们高冷地看着车厢里塞下密密麻麻的人群,然后利索地关上车门,开始一场炫技的表演。
武汉的食物有来自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风味,但每种风味都没那么纯正和地道,武汉菜本身不在八大菜系中,便失去了一些代表性。
除了深厚的过早文化,我好像对于“武汉特色美食”这几个字再没有其他记忆点。武汉食物体系像是一个矛盾综合体,需要时间来适应。
武汉永远在捣鼓新工程。光谷从我来武汉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在修转盘。
大四一年,光谷甚至因为工程建筑把路给堵死了,所有公交改道,步行去光谷也是路况崎岖,坑坑洼洼,吃一肚子土,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拥有两百万大学生的武汉,无论是否工作日,各大商圈和中心地带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头攒动。
武汉人说话总是很凶的感觉,一出口便是大嗓门。
生猛、极端和激烈,是我曾给这座城市打上的标签。
by vivid雨希02 你还是不够了解她
曾经和一个朋友探讨过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偏向省会都市,还是锦绣山河。
她说,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长得别无二致,去一个城市旅游还挺没意思的,无非那些跨国连锁的商场大楼和遍地开花的非标志性建筑,还有司空见惯了的一条龙的旅游产业链。真正独特的,只是一些地标。
我们当时的言语或许有些幼稚,但以“旅游”的前提作为支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定是无可厚非的。
我想否认的是“城市们别无二致”这句话。
认真想想,商场地位的不同体现着背后的商业逻辑,食物的迥异暗藏地域玄机,那样的相似度奇高的现代化城市,不过是没走出去之前,我们基于已有的阅历和信息构建的抽象化认知。
我们这么年轻,能拥有什么阅历,又储备了多少信息呢?
在这个立场式微的信息化社会里,我们应该默默遵循一条法则,了解之前,谁也无法评头论足。
大四那年,高中同学来武汉玩,我悄悄问他,觉得武汉怎么样。
在等到他的回复之前,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我心里的天平已经倾斜,我期待一个肯定的答案。
我可以掰着手指头,罗列她的缺点,那是因为,我心中还有一个算盘,知道她何时曾动人。
如果我深切地走近过她,全面地了解过她,我才在用那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的时候,有了些底气和好意思。
这种终于知道每座城市都有说不出的禀赋和气质的觉悟,是我对武汉的爱恨情长有了起承转合后,才被赋予的。
我开始明白,不是所有城市都可以用一句“我与她八字不合”来概括所有的情绪。生活了四年,对她的感觉应该是复杂的。
这种感觉,会受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支配。
主观上,某一刻有晴朗的天气,搭配了好看的衣服,有一个元气的妆容和不错的皮肤状况,都为所处的环境加持着好感度。
客观上,或许某个地铁站的摆设,就让我们对这个区域的特质多了解三分。我记得武汉琴台站的橱窗陈列了手风琴和古铜色喇叭,汉口站挂着由稚嫩线条组合也很戳人的儿童画。
by 钢琴节奏大学的时候,我和一位很好的朋友疯狂的喜欢喝一点点的“红茶玛奇朵”,奶盖搭配适宜的茶味,加上很有嚼劲的波霸,我们不知道喝了几十杯。
毕业后,我们都很想念这个味道,直到有一次,我在北京点了一杯,突然觉得没有那么好喝了。我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不过是武汉的、和那位朋友一起喝的红茶玛奇朵。
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小事,才构成了我和我心中的武汉。
之前看过一篇写湖南米粉的文章,有限的篇幅里,作者写下了数十种米粉的介绍。一碗米粉,尚且有那么多材质、筋道、调料和口感的玄机。
作者最后总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意思是每个人对味道都有不一样的偏好,合意的就是最好吃的。
紫色的小仙女爱上了人间烟火,小王子爱那朵他“浇灌的,放在花罩中的,用屏风保护起来的”玫瑰。不能把人和城市分离了,再去评价不会说话的环境。
你了解过武汉,缠绕过武汉,在这里结交过江湖,放下过情仇,你也可能很喜欢她。
by vivid雨希
03 很多变化都是悄然发生的
有一次在学校点了一份海带黄焖鸡,海带和鸡肉皆很好入味,嚼起来很香,想起以前在其他城市也点过一份一模一样的配菜。
但当时的体验很不好,硬梆梆的海带和松散清淡的鸡肉,让我直呼难吃。
我立马跟朋友分享,武汉在这道菜上完胜。又突然意识到,四年以前,我还觉得这里的食物不够称心如意呢。
很多变化都是这么悄然发生的。当你开始喜欢一座城市的时候,她也会开始慢慢接纳你,以她特有的方式。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了一个"武汉冷知识"。
知乎用户@phoenixwing 知乎用户@phoenixwing 知乎用户@phoenixwing
还蛮好玩。
当一个城市的生僻地名也让你看出了熟悉感,心想着我知道这个地方甚至我去过。
当一个城市冠绝天下的食物的正确打开方式呈现在你面前,你雀跃着因为有所耳闻有所品尝而有资格可以赞同。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脏话被你模仿当地人的语气读出来尽管不很着调,你感觉到一种乐不可支的情绪。
那一刻,你忽然发现,这座城市前所未有的亲切。
by vivid雨希曾问开头那位水土不服的朋友,为什么后来开始喜欢武汉。她给了我三个关键词:共存感、包容性、进取意识。
如果解读一下,大概就是,这几年,我们在这座城市追逐理想,拥有悲欢,和她共无数婵娟,她从不排外,任何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在这里落地生根,以及她一直在发展。
在进退两难的生活里,我们和武汉是相互理解,相互陪伴,相互看着彼此越来越好的。
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心里的答案。
虽然她会一秒入冬一秒入夏,不停施工,武汉话还是给人不和善的感觉,但日升月桓中,我们看到了她的美好、进取和对外来客的包容。
一段足够漫长的时间,可以让情绪完成无数个起承转合。
可能是四年,可能是六年或七年,可能是光想想就很浪漫的、【余生】这样的,时间概念。
有趣的是,喜欢上武汉,我们不需要真实的漫长,只要一个契机就好。或者是离开,或者是留下。
“很久以后再见啦”和“我就留在这里啦”,这两种大相径庭的结果,其实是包含了思虑的、过滤掉轻浮的、同样掷地有声的喜欢。
-END-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在读硕士
心情研究者/文字强迫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