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2022-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霉斯捣譜

      整本书字里行间,都是悲哀的氛围,凭着联想,仿佛自己也是书里那样孤单无措的孩子。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似乎大人有着天经地义的理由可以对孩子不负责、辱骂、驱赶甚至伤害。主宰他们思想的是对贫困的厌恶及惧怕,正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世上只有一种病,是穷病!”由此换来的是他们以己为先的观念甚至是对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选择以小孩子天真简单的思维来表现这种无情但无奈的现实,让一切更加悲伤。

      在罗大佑《童年》里有这么一句歌词“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这样的生活0是多姿多彩的,这才是小孩子该有的童年。可是,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描写了另一种童年生活,那种童年生活里,能看到国庆的挣扎,能看到孙光林的孤单,能...那是一个个孩子成长的幻灭、绝望与忧伤。

      从呱呱坠地起,唯一带给过孙光林些许家庭温暖的是王立强和李秀英,还有他们诡异的小家。然而王立强出轨并自杀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随意丢下了孙光林。“哀莫大于心死”,二次抛弃是煎熬的,可孙光林并没有表现出我所以为的理所当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独自回了南门。他和这本书里的几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办法。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眼泪多次呼之欲出,却又因接下来看似离奇却顺理成章的转折而忘记滚出来。时而紧张、同情,偶有欣慰。

      期待着孙光林快快步入大学生活,兴许会幸福一点,这样期待的美妙时光最终还是没有现身。感觉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层朦胧的灰色纱布中,透不过气来又不至于窒息。

      这篇看起来有些混乱的回忆录,起于南门,终于南门。作者以他深厚的写作功底,无序却不凌乱的条理,略带讽刺的口吻,叙述着包括孙光林在内的小人物的生命历程。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语言一般,是讽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们自己手里,短暂又艰难的生命是被珍重的宝物,凌驾于一切之上,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捍卫的珍宝。

      起初,我看不透作者的中心思想,现在,也不完全清楚。我感觉作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有时间感的油画。色调是灰暗的,人物身穿同样灰暗的服装在画中脱颖而出,携带着各异的表情,他们瞪大了流露出千奇百怪的情绪的眼睛。或许作者本就是想展现一幅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大部分是自私的,有逆来顺受的,有恃强凌弱的,有怀抱记忆不肯好好活在现实中的,有破罐子破摔的,也有敢爱敢恨的……丰富又悲哀,精彩又遗憾。

      那个年代的小人物们共同的特点是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望,所以,他们挣扎,他们自私自利。如今在这么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我很幸运。

      2020.9.1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