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读书笔记

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

2022-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弦音的读写空间

有些书,直接开读,也能读个清楚明白。有些书,比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好先了解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再读,否则,像我这种很缺诗心,平时一板一眼说惯了大白话的,便很难读出作者隐晦的深意,曲折的暗喻和指代。


夏尔·波德莱尔,1821年生于巴黎。

其父学过哲学和神学,爱好文艺,结交了不少文学家和艺术家,并与一些具有自由思想的激进分子关系密切。在宫中任职,但不久就因厌烦宫中的繁文缛节而辞去官职,回家过悠闲而清静的生活。六十岁时娶二十六岁孤女为妻,生下波德莱尔。

老年得子,老父亲对小波德莱尔十分钟爱,常给他讲神话和故事,并带他到处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使波德莱尔从小就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可惜,波德莱尔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旋即改嫁,使波德莱尔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成了一名忧郁的“哈姆雷特”。

波德莱尔的继父是一个严肃而正统的军人,想按自己的意图把波德莱尔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可波德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继父发生冲突。

1832年,波德莱尔随母亲到继父的驻地里昂上学,成绩极好,但充满奇思异想。学校的寄宿生活和里昂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他感到压抑和烦闷。

1836年,他随父母回到巴黎,进入路易大帝中学,才华出众,却不安分守己,结果被校方开除。

同年转入另一所学校,并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但没继续升学,而是走向社会,过他所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去了。

他一方面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广交文人雅士,出入艺术沙龙,混迹在一群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当中,玩世不恭,挥金如土,引起了父母的极大不安,他们逼波德莱尔离开巴黎,出国作长途旅行。

这趟长达几个月的旅行虽然路途沉闷,但开阔了波德莱尔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想象力。

回到巴黎后,波德莱尔与继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久,他便带着生父留下的遗产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并在流浪中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首先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感觉,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新颖的观点和精辟的分析震动了评论界。次年他又发表了《1846年的沙龙》,提出了许多重大美学命题。

1848年,参加法国二月革命,但革命失败后他陷入悲观,发誓不再介入人类的任何论争。

1851年,以《冥府》为题发表了十一首诗,四年后又以《恶之花》为总题发表了十八首诗。

1857年,他把《冥府》和《恶之花》合在一起,另加了数十首诗出书,书名就叫作《恶之花》。

《恶之花》的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更触犯和激怒了保守势力,招致了一场残酷而不公的围攻。

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被迫删去当局认为大逆不道的六首所谓的“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

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这期间,波德莱尔又陆续发表了《1859年的沙龙》《浪漫派的艺术》《美学探索》《人造天堂》等作品,并写了不少散文诗,还翻译了爱伦·坡的五卷作品。

爱伦·坡是波德莱尔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影响极大,他曾模仿爱伦·坡《旁注》的形式和主题,以“火箭”、“卫生”、“火箭·暗示”为小标题,写了许多随想式文字。

波德莱尔晚年在文坛功成名就,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宁静。日益腐败的社会风气和接连不断的催债帐单使他想逃离法国。

1862年底,刚刚买断他版权的出版商马拉西斯破产,使他更陷于困境。

1864年,他去考察比利时的艺术画廊,打算写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但他发现比利时比法国更令人难以忍受。

他以轻松的笔调和讽刺的口吻写了一些短诗,嘲笑比利时的狭隘、闭塞和缺乏个性。这些诗后来以《比利时讽刺集》为题发表。

波德莱尔在比利时期间还收集了许多的剪报,作了大量的笔记,准备写一本关于比利时的书。他在书名的选择上犹豫再三,后来终于决定用《可怜的比利时》。这些笔记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简介”,后一部分为“注释”,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波德莱尔身体急剧恶化,这本书也没有完成,但从材料上看,他对比利时的蔑视和仇恨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极尖刻地嘲笑和抨击比利时的各个方面,激烈得有点过分。专家们分析,这与波德莱尔当时的处境、心情和身体状况有关。

波德莱尔在比利时作了一些讲座,但很不成功,这使他觉得受到了侮辱;他与比利时出版商的合作计划一再受挫,最后流产。更糟的是他这时的健康每况愈下,病情越来越重,后来只好回国。

1866年,病情恶化,后瘫痪,次年死在医院里。


才华横溢,不拘小节,向往无拘无束的身心自由,视野意识和见解都超越了时代,与众不同,一生颠荡起伏,注定了波德莱尔爱美爱生活,愤世嫉俗,不被理解,功成名就却又窘迫潦倒,让人深感唏嘘心痛却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恶之花》因为泛读一遍,仍是云里雾里,关于诗的解读,只能待来日重读时,能否有收获,才敢写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