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课带我走出抓狂怪圈
开学近两个多星期了,几乎每一节数学课,我都以被气到崩溃而结束。
他们真是“劣迹斑斑”啊:反复地不做作业,撒谎,作业应付,不认识整点,更不要说几点几分了,好些字不认识,题目读不下来……
每节课上完回到办公室我都反思: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他们也才二年级刚上完啊;他们的习惯是不好,但是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好好和他们说话,效果会不会好一点?
但是,上课不到两分钟,他们的种种表现,就又让我忍无可忍,进入失控状态。
问:你的作业呢?
答:我忘带回去了(我忘带来了,我记得得写过了……)
问:你这些怎么算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你得 2,3,4,5,1,2,3,4,5?
让她一道一道算,大部分能算对。
问:一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答:一分米等于十厘米?
再问:五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呃,这个……
问:3米等于多少厘米?
答:3米等于300厘米?
问:500厘米等于多少米?
呃,这个……
……
从一开学的《秒的认识》到这周的《测量》,让我见识了三年级了,脑容量这么小,昨天学完,今天就忘了,順着问知道,反过来说就不知道了,无法交流,无法沟通,真让人崩溃啊!
我的这种状态:失控、咆哮――反思、内疚――失控、抓狂――后悔莫及……不停的反复着。让我想起了以前有个段子,说一些基督教徒每次周末去教堂做礼拜完了都从附近的庄稼地里偷点东西,然后下次礼拜的时候忏悔,礼拜完了再偷,下次再忏悔……
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是我的切入点在哪里?刚转回来的六个孩子,应该也需要有个适应期,要是适应这里的环境,适应这里的老师。他们刚来,似乎对我们选的网络课程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感兴趣,从他们的课堂表现可以看的出来。该从哪里把他们带入我们的环境呢?我一直在找寻合适的突破口。
昨天,民俗艺术课,因为有午休不能看直播,我们看的回放。课上他们的状态仍然不理想,我得组织他们听课,强迫他们认真听课,后来开始画的时候,他们慢慢进入状态了,一节课的时间似乎有点短,要下课的时候,刚画完,有的还没画完,就草草结束了。
今天早上看了渑池王莉莉老师在群里发的她们学生画的,真的好漂亮。就想起来,昨天他们没画完,后来不知道怎么样了?我没再布置让她们继续,因为数学作业还没完成呢。今天下雨了,课间操没法上,我让他们把昨天画的长命锁拿出来我看看,孙文庆从兜里拿出了她画的,还挺不错。拍照!
孙文庆的作品然后她拿出一根彩色的线,准备给它做个链子,我没有打扰她,默默的坐在一边,安静的看着她。
孙文庆在给长命锁加链子整个过程是那么地专注,那么地投入,不受外界干扰,让人有些许的感动。
串起来了也许在数学课上,她真的想不明白那些枯燥的问题,真的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些复杂一些的问题她真的不会解答,但这一刻,确实是她最幸福的一刻――忘我的,忘情的,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一直就在想,他们不喜欢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他们的年龄这么小,为什么要出那么绕的题目,来折磨老师,折磨学生,有什么意思?
学生不喜欢学,学不进去,显得很笨,害怕老师提问,怯怯懦懦,哆哆嗦嗦,神经都是绷着。老师也不喜欢上这种课,一问三不知,被气得半死,师生关系剑拔弩张的,很不和谐。
安排上孩子们喜欢的课程多好!
唉,改变不了社会就想办法适应社会吧。但愿孩子们能从这里打开心门,逐步爱上学习、爱上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