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被天堂遗忘的孩子》

书评丨《被天堂遗忘的孩子》
作者/杨滚滚
从圣地亚哥到布朗斯维尔逾3100公里美墨边境旁,竖立着数不清的十字架,上面写着在穿越美墨边境的路途中遇难的人士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有的写着“身份不明”,一个已经掉了漆的十字架上赫然写着“两岁男婴”这四个字。
自2006年以来,每年平均有约37万偷渡者跨越美墨边境非法入境美国,约有500名在穿越美墨边境的沙漠和河流时死亡。
每一个被边境警察驱逐的背影,每一个沙漠中倒下、河流中漂浮的尸体,都是一个满怀信心追求“美国梦”,但在现实中跌入重重深渊的绝望故事。
在他们当中,17岁的恩里克是幸运的,他只身一人从洪都拉斯出发前往美国,寻找11年前赴美赚钱养家的妈妈。在跋涉了1.2万余英里、度过了80多个风餐露宿的夜晚、经历了七次被捕遣返后,恩里克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身影。
他的梦实现了,但在他背后,3145公里的高墙上,还投射着许多空洞的、注视着北方的目光。
书的最后,恩里克的女友玛丽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并决定把孩子交由姨妈抚养,前往美国跟恩里克汇合,另谋一份生计。
《被天堂遗忘的孩子》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的残忍之处就在于,当我们看到恩里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终于放下高悬的一颗心时,又要马上意识到他刚出生的孩子也要面临与恩里克一样的困境。
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等地,还有多少父母要为了让孩子能够安稳成长而选择偷渡到美国谋生,还有多少孩子要从小与父母分离,长大后为了和家人团聚而踏上恩里克的旅程?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数将不断增长,而日益坚固的边境墙也将不断缩小他们生活的希望。
“移民”一词在现今仿佛成了一种修辞,用来代表某个主流社会对少数群体在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排斥,强硬建起高墙阻断移民看似违背了时代潮流,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考虑移民入境所带来的偷渡、犯罪率上升、挤占公共资源等一系列问题。
高喊着自由和人道就对发达国家进行道德绑架是流氓行径,因此,我从来不奢求移民问题能在一篇文章、一本书中被完全阐明甚至是得到解决,但文字需要承担起属于它的责任,即是让类似恩里克和他母亲这样的移民们的痛苦和困境为大众所知晓,也让身处云端的统治者听见地面上的声音。
传言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给一位中国女孩写过回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这段话的内在含义是,人类用千万年的时间才学会了用制度去制约权力。我想,制度之外,权力的约束还要靠充满动人细节的故事,要靠故事的传播,和人们对现实世界中远方的哭声的深刻共情。
当一个人缺少了共情的能力,他就会被社会和群体所剥离;而当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缺少了人道主义关怀,势必在政策制定上不得人心,甚至被国际社会所鄙弃。我们要用《被天堂遗忘的孩子》所传达出的这种声音,让每个人都为这些还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非法移民们寄予深厚的关切,同时把统治者的每一项决定都逼得局促在牢笼之中,才能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每一个相关主体的利益,逼得他们从牢笼中伸出援助之手,思考出再上不得、再下不能的万全之策。
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
_THE END_
注:文章首发于『萌芽论坛』微信公众号
有偿投稿邮箱:writer@mengyalunt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