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简评
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的论述类作品,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接下来做简单的评述。
一、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意味不止在表面,这里指出了土地与乡土社会的联系。中国以农为本,自古以来农业便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空间上存在“不流动性”即孤立与隔膜,世代定居是常态;“生于斯,死于斯”的思想根植在乡民脑中,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所以不需要普遍的抽象原则。乡土社会从熟悉中得到信任,不需要法律的额外干预。
两种社会的对比二、文字下乡:空间与时间的阻隔
1、空间阻隔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也作“面对面社群”,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上靠近,可以直接交流。语言使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附着意义的动作或事物;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以固定的象征体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只有在当人们交流受阻时才发挥作用。而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追求直接会意而非间接象征,因此也没有语言文字的必要了。乡土社会也有着特殊的交流方式能摆脱字句的束缚,俗称“行话”,也是用于辅助交流。
2、时间阻隔
时间上的阻隔分两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富有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并非应付考试的读书行为,而是指人类在演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将已有的行为方式通过试错与记忆的方法改进为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记忆便是时间的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概念;人的“当前”包含着“过去”的投影,这便是时间的选择积累,即个人的今昔之隔。
拥有学习能力后,需要发展记忆来巩固习得之物。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因此能保存世代经验。生活的能力代代相传,在世代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并不用担心遗忘,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就是世代之隔。
所以,在这种社会中,语言已经足够满足学习与记忆的要求,完成人们日常所需的行为,并不需要文字的出现了。
三、差序格局体系的论述与发展
1、差序格局
我认为差序格局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推浪格局,一张重复交杂的人际关系网。每个人都是关系网的中心,每张网总有交集但永不重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中国人对事态炎凉的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新世立的变化而大小,即“一表三千里”的意思。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并不分明。孔子所推崇的“伦”就是差序的意思,“伦”重在有差别,是差等的次序。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2、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传统的道德里没有另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孔子在阐述道德时也只能模糊提出“仁”,并不是绝对的道德准则,在人伦背景下,道德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的价值标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 团体道德与私人道德3、家族
家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团体“,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它是一个小社群。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事业,使基本的家,变为氏族性。在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都可以用家族来担负;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4、男女有别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示,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浮士德式恋爱是一项探险,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不断地追求。婚姻,家庭的组成,在现代概念里生育的功能性已经大幅减弱。而亚普罗式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男女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两种文化观念四、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
1、礼治秩序
在乡土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是一个由个人习惯推及他们的人伦差序,在简单初级平稳的社会结构下,稳定而有效。
三种治理比较2、无讼
在都市社会中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3、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的产生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同意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作
在乡土社会中,自然经济使人们少有交换需要,所以分工合作有限,同意权力也有限;另外,产生量有限,仅维持农人基本生活,于是横暴权力产生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人们的生活,松弛和微弱,挂名而无为。
四种权力4、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形成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继替的前提是社会契约,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是没有政治的,有的是教化。固然没有这种社会,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五、血缘和地缘
1、血缘
血缘,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存在的。并不是说不发生交易,而是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2、地缘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
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式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变成现代社会。可以说血缘与地缘就是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六、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乡土社会也是在变迁的社会,只是变迁的速率相对较为缓慢。即承认或说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而在内容上加以注释和曲解,从而实现改变。名与实的分离,就是乡土社会的变迁。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如挟天子以令诸候,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最后一种权利:时势权利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在新旧交替之际,有一个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时期,心理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此时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实验,能获得别人信任。这种人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利不同于已上三种权力,由时势所造成,称为时势权力。
七、从欲望到需要
到乡土社会时代,欲望暗合了人们生存的条件,于是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依了欲望去生存。然而社会变迁使欲望不再是人们的动机,人们最后的动机是理性需要。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动荡的。
因此,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映证了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0232
梁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