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响着他成长的重要方向
01
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和最初的体验,往往决定着他今后人生中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奠定人生底色。
很多大人都希望给孩子美好的人生底色,想给他最好的东西。
但是,可能我们尽力想给孩子的最好东西,却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好东西,甚至有些是披着蜜糖外衣的毒药。
比如,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溺爱孩子。
当我们溺爱孩子时,孩子真的感觉很享受很幸福吗?
其实,这可能是我们的错觉。感觉很享受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体会到的付出的快乐,体会到被需要,被依赖,体会到我们存在的价值感和重要性。
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比孩子更富有,更有能力。
有句话说的好:施比受更幸福。
溺爱孩子本质上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却让孩子失去了感受付出的乐趣,失去了创造和体现价值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有了索取回报的资本:我都对你付出这么了,你应该好好听话,应该按我们的意思去做!
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习惯于接受我们付出的同时,又把付出当作一种额外的负担,变得既依赖又充满抱怨。
这就是我们给孩子不好的人生底色。
02
真正美好的底色,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与付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前两天看到一位同事的朋友圈,4岁的小侄儿见她手冰,主动伸出小手帮她捂暖,一边捂手,一边念叨着"姑姑你手冰冰",孩子满脸全是莫名的快乐!
我女儿小时候非常喜欢帮我洗脚和按摩,她在这样做的时候,呈现在脸上的也是满心的喜悦。
每个小孩最初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付出和表达爱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家人做事,让家人开心。
是很多父母剥夺了孩子这种机会,破坏了他们的快乐体验和爱的能力。
我曾经见过一对父母在忙着收拾东西,一旁的小女儿期待地说:"我也要帮忙!"
妈妈却粗暴地打断她:"别乱动!你会弄乱它们的!"
这样的态度,让孩子对家务有了很不好的最初体验,她以后多半是不会主动去碰家务了。
03
我们的态度非常影响孩子的判断,比如,我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孩子也会跟着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喜好。
孩子的最初体验常常会烙印在生命中,成为长期影响他的重要喜恶标准。
一位妈妈回忆说,以前儿子从来不会对冰淇淋产生兴趣,但因为自己喜欢吃,在5岁那年,她觉得也应该给孩子享受冰淇淋的美味。
有一天,她给自己和儿子各买了一根,两个人一起开心享受着那一时刻的美好滋味。
没想到,从此以后冰淇淋成了儿子的至爱美食,每次一见到冰淇淋就控制不住想要买。
多年来,她一直后悔当初那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决定。
这就是底色的力量。
在孩子每一次奠定底色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给他正确的态度和方向。
1、 在孩子面前,请放下手机,用心陪伴
手机不离身,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但在我们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别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更别把手机当做哄娃神器。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候,给孩子传递的是这样的一种重要信息:
在我心中你不如手机重要;
玩手机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东西。
甚至,有些父母为了孩子不吵闹,用手机来哄他。
首先,他从父母的行为态度上对手机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其次,一旦孩子被手机上的图像和游戏所吸引,抵制力差的他可能就此踏上了沉迷手机之路。
2、 千万别把做家务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
如果我们把做家务当成了一种负担和惩罚的手段,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时,罚他洗碗、拖地等。这样,在孩子心中,家务就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与犯错等不好的体验结合起来,孩子就会抵触和逃避家务。
做家务其实是培养孩子爱和责任感的一种最好方式,重要的是我们对家务的态度。正确的方式是鼓励和赞赏孩子做家务。
当孩子把做家务和爱、能干、有责任心等字眼产生连接,他就会体验到家务带来的好处与快乐,从中学会爱和能力和责任感。
3、 不要情绪化
父母的情绪化,带来的是孩子自我的丧失。他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于是会想办法来弥补。
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这是由于自己不乖造成的,他们非常害怕自己被抛弃,甚至想牺牲自己来"拯救"家庭。
如果我们生气的时候,孩子表现得特别乖,这其实是他没有安全感的一种体现
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非常淘气和闹腾,可是,每当家里有人在吵架或生气的时候,他就换了一个人,变得得特别乖。
他讨好着每一个人,只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
另外,情绪化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处理问题的底色,就是孩子会觉得可以用情绪来表达自己和达到目的。
4、 让孩子跟优秀的人在一起
除了父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同伴。
孩子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同,融入他们,获得一个归属感。因此,同伴的喜好、价值观和行为表现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影响甚至远远超出父母。
一位北大学霸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
真正改变了我的是,成长路上的那些优秀的人。
她家在农村,父母长辈对好学生的定义仅限于谁谁考了100分,他们不理解100分能做什么,却知道100分可以让他们在邻里闲谈的时候脸上有光。
2014年,她考入了市里排名前三的高中,以为自己很优秀,可永远有人比她更优秀;以为自己很努力,可还有人比她更努力。
正是那些优秀的同学把她"逼上了北大":
不管学什么都有很大的乐趣的同学陈振鹏:
极其擅长做计划的数学课代表徐林飞:
把时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的学习委员何苗苗:
……
在这样的氛围中,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向他们看齐并努力超越,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逼出了自己惊人的潜力。
这就是同伴的力量。
很多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同伴,孩子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