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2》——你真的会和孩子聊天吗?
我们和长辈、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都会注意自己好好说话,但却忽略了和孩子更应该好好说话,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都在经历过的那一句句日常话语中。
001“话题的共鸣度”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沟通,日常要多与孩子聊天、互动,慢慢地练习从“沟通”到“有效沟通”。而很多父母根本不会,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聊天,聊来聊去就是“你作业写了吗?”“你吃了吗?”“你成绩如何?”我是个孩子也不想和这样的父母沟通。那么如何与孩子聊天呢?本书提到了一个概念“话题的共鸣度”,从生活中的共同困扰聊起,追求负向共鸣,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负面优先效应”。比如:我的女儿偶尔跟我抱怨数学她总是学不好,我于是就跟她讲我小时候数学也经常学不好,数学老师整天跟外公投诉我之类的糗事。女儿和我产生共鸣感后,我们再慢慢地聊到了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再聊一些生活上有趣的事,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越靠越近,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打磨我的语言,让沟通越来越好。
002肯定孩子的情感
亲子沟通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忽略孩子的情感,直奔“如何解决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延续老一辈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要乖、要听话、要懂事,而这些要求的背后其实就是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地去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到了青春期时火山爆发,演变成叛逆;二是长期压抑变得麻木。两种情绪都不是作为父母想得到的结果。在聆听孩子抱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己不要去否定、说教或偏袒。真正适当的安抚方式,应该是“观察”和“描述”对方的感受,让他知道,你有接收到他的情绪,并且有耐心认真听他说下去。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首先是孩子的安全角,然后才是TA们的管教者。
003闯祸的孩子
小孩子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大人都会做错事,更何况是小孩子。犯错不可怕,重要是在犯错后如何教导孩子。
例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把水杯打翻到地上。
父母指责到:怎么那么不小心,不是叫你要把水杯放好吗!(这样的指责只会让孩子害怕,虽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询问到:怎么样,有没有把身上弄湿,下次要小心一点,把杯子放在离桌边一个手臂的距离,这样打翻了也只是在桌子上,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收拾。(这样回答第一时间先关心孩子,然后告之错误的原因,最后让他明白父母会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比起责骂孩子,告知孩子客观的事实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用责骂的方式,是在用“恐惧感”驱动孩子改变自己。一开始可能会有点用处,但是孩子害怕久了,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就是叛逆;二是过度在意别人的感受,也就是自卑和敏感。显然这都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父母的语言》中提出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我们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情感,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通过日常不断地聊天交流去教会孩子大量描述性词语,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练习自己的说话方式,最后让孩子轮流参与到谈话中来。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说话,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让每一天都是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