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观后感
晚上和朋友看了寻梦环游记(COCO),看到Eric回忆自己临别前给幼年的女儿COCO弹吉他时,眼睛里开始有泪水。这其实讲述的是COCO的故事,是女儿回忆中的父亲的故事。
曾几何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也突然失去过自己的父亲。分离得太突然,一切爱恨纠结都来不及解开,回忆中墨水氤氲,晕染了几乎整片天空。
圈外时间管理小课中提到平衡的时间观,我的测试中消极的过去时间观占主导,以至于影响压制了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观。积极的过去回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呢。既往不恋,来日无期。以为还可以活在当下,其实是卡在当下。
电影的情节,又触动了温暖的东西,这就是布莱克曼所说的关系中的温暖吧。也曾念念不忘最早的星空,和星空下父亲的臂弯。整日计较的都是过去的阴暗,都忘记了曾经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
轻易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也说明了心中队断裂的爱的渴望吧。爱恨纠缠,爱恨也无法抵消。但是能不能在怀抱恨意的同时,还能同时记得心中的爱呢?据说成熟是在头脑中允许互相矛盾的两种观念并存。如果那个小小的自我,能在强烈的爱与恨的情感冲击下,还能生存,生长,是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吧。
好想对自己的父亲说一声,我恨你,但我也还爱着你。只是从关系发生变化的那天起,我已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你,对待这段已经不再简单的关系。心有芥蒂,一点一点,铸成了无法言说的藩篱。既抗拒前进,也不舍离开,硬是生生卡在了这里。
——————
好的电影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感情,果然比绕弯的理性更容易牵引出深藏的心绪。之前看过一篇剧透影评,所以评论不能代替电影,干货不能代替内容。电影如此,小说如此,论述亦如此。骨髓固然有营养,血肉才更有滋味。
李松蔚在公众号里写到(https://mp.weixin.qq.com/s/-AYdgMiEoyMCiWPm2wMG1Q):
“不过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仍然有一层若隐若现的,冷冰冰的桎梏:根据这个「阴间」的设定,他必须拿到家人的祝福,才可以获准「还阳」。伴随这个祝福,他必须同时接受家人附加的一切条件,否则就死透了。
换句话说,这个设定赋予了家人绝对的权力,可以掌控Miguel的生死。”
米格并不是非死不可啊,只要愿意委屈求全,还是能够活下去的。家人对于小孩子,其实很久以来就是有绝对权力的啊,要不然卖儿卖女、溺死女婴,童工学徒的故事怎么来的呢。甚至对于婴儿,他们只要不喂养,不回应,婴儿也是会死亡的。弃婴、堕胎到底是权利还是罪过,现在还是争议呢。
“不是在「梦想vs.家庭」中做选择,而是在「梦想vs.活下去」中做选择。
这一来,就只能放弃梦想了吧。
——你说,这算不算一个恐怖故事?”
看过电影的同学举个爪,这明明是个励志故事哇。我们做小孩子时委曲求全了几千年,一直都在努力满足条件争取父母的爱,现在居然有了不要爱的勇气了。宁死也不愿放弃梦想,相信自己应该有支持自己的父母,相信自己不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也会爱自己,相信自己值得无条件的爱,哪怕是梦幻泡影也要去追寻。这一切的勇气,既来自于自我的觉醒,也来自于最初和后来的,足够支撑自己生存的养育和爱吧。这明明是文明的进步啊。
——————
如果说大部分爬行动物仅仅通过趋利避害就能生存繁衍,已发展出边缘系统的哺乳动物都有情感,新皮层的理性才是最新的演化,那到底一个新物种需不需要具备情感才能有意识,懂得自我保存,繁衍生息呢?没有发展出情感系统的爬行动物,不是也曾经盛极一时吗?已经具备了最新的理性智能,还需要情感的参与才能变成真正的物种吗?是不是再加上容错性,就足以延续文明了呢?
情感之于人类,之于自我意识,到底是多余的设计,还是至关重要的内核呢?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这种令人痛苦的东西,为什么要存在呢?人为什么不能没有痛苦呢?我又为什么要在痛苦中折磨自己?如果能够消除痛苦,不要幸福也可以吧,只留下纯粹理性的那个我吧。杀死这个会痛会笑的我,让理性智能代替我,存在于那个我死后的未来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