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看什么都哭”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24人  安慰记心理小店

这里是安慰记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作者|安慰记店长王瑞

主业|留美心理咨询师

副业|偷偷观察浮生众象

最讨厌煽情那套的年轻人,却常常看到Ta们说,“年纪大了,看什么都哭”。

我勉强也算个年轻人吧,最近也老说这句话。

在微博上留意了一下,大家究竟看什么老哭呢?


1

思念,却回不去的家和人

那么多回不去的理由,最扎心的是,想回去的家在想象里,不在现实中

这两年最热的心理词汇大概就是“原生家庭”了,似乎一切现实问题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那里。因此很多80、90一代的家都是思念却回不去的——

思念的是想象中可以倾诉烦恼、被支持理解、其乐融融的家庭景象,回不去的却是生涩冷清、自己只是用来被比较的谈资的家庭现实。

记忆的存在组成了“自我”的存在,没有回忆,也就没有了“我”。不被忘记就已经是足够深情的灵魂连接,难怪电影里常常用“失忆了也记得你”来表达最深刻的爱意了。

发生过的永远存在,复刻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是心里最柔软的唤起。

原生家庭有辛苦养育也有挫折伤害,所以它很重要。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绝无法用原生家庭的表面属性****,比如单亲家庭、糟糕的家庭教育,****将你****简单定义****。因为你的记忆中,还有你自己早就储藏好的宝藏,等着你去挖掘。

想想这么辛苦地长大,支撑你的力量是什么?

那,就是你的宝藏。


2

美好,但未得的爱情

看到有人真的嫁给了爱情,曾经被熄灭的希望感又燃了起来。这感觉未必很好,因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就没有期待;可有了期待,就要开始同时承受失望的隐患

哭,大概是心里没底吧。

新兰的世纪之吻最近上了热搜,我也是老泪纵横。

从青梅竹马到花季少男少女,从一而终,我们为什么会被“初恋的唯一”感动?

因为那是绝对的安全感。

如果安全感真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那么没有底层安全感,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实现“自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所以它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和动力,如果有一个永远彼此归属的Ta,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追求自我实现了。

可惜自我实现还遥遥无期,爱的归属也没半个影子。

八卦一下,不过大家关注安慰记很幸运哦,安慰记自带某种神奇的脱单体质,每年都能收到很多粉丝的脱单消息。

** 我们非常愿意成为大家的爱情锦鲤!!**

** 点击文末“好看”就能沾到爱情锦鲤的好运哦!!**


3

本该被呵护,却被排挤和抛弃的生命

我们压抑的情绪找到出口之后会投射,人际拒绝在生活当中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小时候没有小朋友跟自己玩;

青春期表白被拒,或者被暗恋的人忽视;

长大了要在虚假的人际关系中周旋,分不清真假......

**这些情绪可能在发生的时候没有爆发,只是隐隐作痛,也就没有做额外特别的处理,沉淀在心底。一旦有外界刺激触动到这处埋藏的情绪,就会开了泪闸。 **

曾经没来得及哭出来的眼泪,现在可以放心哭了,因为是与自己无关的事儿,不用直面伤害。

作为旁观者哭一鼻子,没有危险。

流浪的人,心疼流浪的狗,惺惺相惜。 自己吃饱都够呛,为什么还能给予爱呢?

正是因为没了钱,才被迫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目的」的爱。

而依旧生活在把钱作为载体的世界中,我们几乎没有机会感受到“没有目的的爱”。

前两天一男生朋友和女友分手了,原因是对方觉得男生没房没安全感,当时安慰他的时候,我说,“有房子才有安全感,那人算什么呢?”

有目的的爱让人不安,所以见到没有目的的爱才会不争气地哭成狗吧。


4

精神支柱的终结

长播数年的美剧或者日漫,往往横跨了一个人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现实的各个阶段,几乎是共同陪伴成长起来的。

《生活大爆炸》将要剧终了,大概会哭瞎很多人吧,哭的不是没有下饭美剧了,哭的是爱的人和故事还有那么多期待和可能性也没机会实现了

生活将会出现一块巨大的空缺,至于用什么能填补,哭过之后也许才能想明白。

最近你的泪点被什么牵动呢?

留言给我,说出来也许就过去了。

更多心理学的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安慰记心理小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