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创始人黄章又要重掌公司了,但魅族重新崛起的希望已太过渺茫
企创网:魅族科技近日下达了内部邮件,对公司组织构架和相关高管职务进行调整。在邮件中,魅族创始人黄章开始亲自掌管多个核心业务部门。也就是说,黄章又要卷土重来,亲历亲为了。
根据在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魅族的销售量仅为38万部,而去年同期的数据为87万部,下滑将近60%。而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魅族的销量分别为64万以部及45万部。也就是说,在前三个季度,不算魅蓝品牌,魅族手机只卖出去不到150万台。这样的成绩,在当下的中国只能手机市场,连称为二线品牌都实在勉强。
魅族的内部邮件中显示,魅族此次把三个原本更低层级的业务提升到事业部级别,包括成立海外事业部,负责公司产品的海外业务,完成公司海外经营目标,原海外营销部职能移至海外事业部;成立配件事业部,负责公司配件产品的研发、市场推广及销售工作。原魅蓝事业部配件研发、市场推广及销售职能平移至配件事业部;原魅族事业部下的融合产品部职能平移至配件事业部等。
12月12日,小米此次备货充足的千元全面屏红米5和红米Plus全渠道上线大量供货。毫无疑问,在不久前已经宣布提前完成2017年全年一千亿销售目标后。赶在岁末上线性价比奇高的这款千元全面屏手机,必将进一步收割千元机市场消费者,将小米科技在2017年的销售额完美收官。
而经历了去年堪称是把发布会当作演唱会“月月发新机”的魅族,无序的产品线和混乱的产品定价,造成了魅族手机销量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以至于在岁末这样重要的出货时间点,竟然拿不出一款市场主流的千元价位的全面屏手机,最终以“与其伪全面屏,不如真拍照旗舰”这样的含沙射影式的文案,将上市不久的魅蓝Note6再次降价清仓,不可谓不狼狈。
魅族这次的全面滑铁卢,其实总有预兆,根源就在于2015年魅族引入阿里巴巴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此之前,魅族始终坚守的企业发展路线是:“小而美”和“做心中的手机,卖给喜欢的人”。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和观察魅族自创办之初到201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魅族的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始终也都是在这个“小而美”的层面上发展的。如果我们从这一既定结果来看,无论是黄章个人的心性和能力,还是消费者对于“魅族”这家企业的认知和理解,都更适合“小而美”。
但是,2015年黄章拿到阿里的战略投资后,这一思维被马老板成功扭转,准备“稳增长、创利润、挺进 IPO”。而紧接着,就是2016年近乎一年高不间断地开发布会,发布新机。这样的结果是,原有的魅族忠实消费者认为魅族早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小而美、高逼格的文艺范儿品牌,纷纷舍弃。而新的消费者,也对魅族混乱的产品线搞的摸不着头脑。至于魅族新机的快速降价频率,更是长期被市场所诟病。
2016年步子迈得太大,终于在2017年,彻底扯到了蛋。过去的两年间,魅族非但没能稳步增长,反而出现了近似“大跃进”式的盲目冒进。除了因为拿到阿里的战略投资,钱不缺了以外,从团队、到产品、到营销,几乎处处都是败笔。创利润这桩美梦,更是全部被一堆几乎看不出明显差别的魅族新机系列,搞了个稀巴烂。
魅族不是没有机会,但是魅族几乎完美地全部错过了这些机会:
第一,从手机行业转型向智能家居,可以参考小米;
第二,从手机行业转型向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和内容;
但是,黄章选择了第三条路,用股权换现金,拼命扩张手机产品线。试图在已经是一片血海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战略思维,既不明智,也不高效。但是,却符合黄章本人一贯以来的固执性格。
现如今的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早已换了玩法,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式玩法是,手机本身不盈利,作为小米生态链产品的重要入口,充分发挥长尾效应获得利润。以oppo、vivo为代表的低配高价玩法是,强广告投入+强渠道运营,重点突破三四线城市的痴迷偶像的少男少女粉丝们。
而魅族,则是放弃两条已经经过市场证实确切可行的道路,坚持要在混乱中摸索。而国内近乎逼仄的手机市场环境,显然没有给魅族留下这样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长期偏安于三线小城珠海的魅族,在格局、视野、气度、野心各方面,都与其他主流国产手机品牌相去甚远。尤其是在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上,魅族更是乏善可陈。这就像是个始终坚持偏安一隅的孤家寡人,但却总想着闭门造车后,能够一鸣惊人。
如果说乐视发展曾经最大的阻碍是贾跃亭的话,那么当下魅族复兴最大的敌人,或许就是黄章本人。
注:本文部分素材有参考第一财经,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