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夏目漱石《心》:我不建议你去读这本书,因为我怕你……

2023-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浅兮读书

原创浅兮读书浅兮读书

文:浅兮| 排版:浅兮

你好,我是浅兮,今天和你分享的是第3本文学名著——夏目漱石《心》。

这本书带给我的两大体验:一是求死,二是自私。因此,我不太推荐这本书,尤其是消极或者抑郁的人,建议不要读,因为我怕你去求死。

一、夏目漱石简介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夏目漱石的书,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在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其处女作《我是猫》曾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当世无与匹者,这是鲁迅对日本所有文学家最高的评价。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我是猫》、《心》。

《心》这本书和我看过的日本作品里有点相似,这也是日本作品与中国作品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

日本作品喜欢讲人性,是向内求的过程,像内剖析人性,从而展开故事的叙述,像东野圭吾的《恶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等。

中国作品喜欢讲个性,一个环境赋予人物的特性,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红高粱》、鲁迅的《呐喊》、余华的《活着》等等。

在我看过的日本作品里面,看到了各种人性,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影子,感慨真实之余,更多的是压抑。

就如夏目漱石《心》的这部作品,天皇、父亲因为患病死去,K、乃木将军、先生则是半生都在求死。他们都在与自杀作斗争,最后也死去自杀。

我很珍惜生命,所以我并不太能接受这种求死的思想。虽然是因为内疚、伤害、背叛等等人性的做法导致,但最终的结局都是自杀。

书中K说道:

本应该早些死的,却不知为何活到今天。

我的想法是:谁都不是该死,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然而,一生历经13次自杀的太宰治,在死之前完成了最后一部经典名作《人间失格》,《心》里面的K和先生,也是一心求死,走向自杀。

这是对生命多么的绝望,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活着的生命下手。

二、书中内容

本书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先生和我、还有先生自己的故事。

一开始我提到的先生性格孤独,事不关己的性格,每月都会去一个好友的墓前拜祭。

之后,我的父亲因为身患尿毒症,先生和夫人深知这种病不可逆转,只有慢慢等死,此时,先生多次提醒我要分家产。

先生说:

“就是钱哪!你知道吗?一见到钱,无论怎样的正人君子都会立刻变成坏人的。”

看到这些内容时,我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原先的先生是一个不在乎一切的形象,却对财产如此看重,实属觉得有点突兀。

我想先生的经历里应该有过被骗或者遭人背叛,才会让他如此在意所谓的家产。

随着先生自杀前给我寄出的一封信,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先生。

先生一开始就有如此心态,而是在父母离世后,被要求娶叔叔的女儿,不是为了关系更亲密,而是让叔叔有更加合适的借口占有父母的财产。

先生拒绝之后,叔叔的真实面目逐渐显现出来,父母的财产也被叔叔想方设法转移,最后先生拿到手上的家产比实际少很多。

因此,先生对人性产生怀疑,认为各种人对自己都不怀好意,这也影响了他在对小姐(后来自己的夫人)的爱情处置上的犹豫不决与揣测不安。

他不敢相信人性,但又忍不住喜欢上了小姐。

而自己的好友K也同样喜欢上了小姐,先生为了夺回小姐,用“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蠢货”的话语去打击K,只希望K能够走回自己的轨道,不要再对小姐有任何想法。

K放弃了追求小姐,先生转身就请求小姐的母亲把小姐嫁给自己,这一请求也获得了批准,最后K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生也自此一蹶不振。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K失去了生命、先生活在了内疚之中、小姐得到的只是如同行尸走肉的先生。

这个悲剧的来源是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和妒忌心理。先生由于在爱情上遭遇挫折和失败,走向孤独和痛苦。

先生说:

“虽然我靠计谋取胜了,但在人格上却失败了。”

自此,他不仅失去了好友K,也失去了那个真实的自己,他多次想要自杀,想到独自活在世上的夫人,他在抉择中痛苦地活着。

然而,最后他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生在说到乃木先生自杀的事情时,他说:“对他来说,是活三十五年痛苦呢,还是把刀刺入胸中的一刹那间痛苦呢?”

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先生自己问自己,活着痛苦,自杀的瞬间也痛苦,他的内心里承受了太多的东西。

三、为什么不建议你去读

1.这是一本求死的书

就如一开始所说,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死去,都在求死,这与我的观念有点相违背。

在读这本书时,我似乎体会到了整本书带来的负重感,日本天皇患尿毒症,父亲也患尿毒症,父亲想着和天皇患同样的病,就不会有大问题。

随着天皇死去的消息传来,父亲感到崩塌,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威胁,他想给儿子办个毕业酒席,可以光荣一番,也因为自己的身体中断。

后来的入院,父亲、母亲、大哥和我,所有人都明白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只是大家都在不愿相信以及等待死亡中徘徊。

K是一个很早就失去求生欲望,被先生拉到寄宿家庭住下,他逐渐走出生活无望的沼泽,这时,先生的背叛,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的世界又变得暗淡无光。

先生面对K的死,他的心也跟着死去。

文中有段话这样说:

“你认为世上会有一种叫做坏人的人吗?那种用模子刻出来的坏人,世上当然是没有的。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可是一到关键时刻,有可能突然变坏人,所以才可怕,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

刚开始只觉得是在说叔叔因为金钱背叛了先生,再细细品读,好人变坏人又何止只是因为金钱,可能是爱情、名誉、权利等等。

先生算不得坏人,他用计谋阻止了K的爱情之路,如果有人和他说一句你真卑鄙,先生就会放弃对K的打击,可是没有如果,而先生一直深信K就是被自己害死的。

K自杀后,先生开始了和自己的内心抗争,他有想过要过正常的生活,但最终没能抗争过自己内心的束缚。

先生未来的日子里,求死也是为了解脱。

2.这本书在讲述的是关于自私与利己主义。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先生的悲剧很大原因是因为妒忌与利己主义,妒忌可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在东野圭吾的《恶意》里,因为妒忌好友的才华与能干,不惜嫁祸杀害好友,还要把好友的名誉毁掉。

先生妒忌K的才华、勇敢、能力,甚至小姐对K的态度都要比自己好,这些就是触动先生妒忌心理的因素。

加上被叔叔欺骗的缘故,不轻易相信人让他对事事都心怀存疑,为此,在自己的利益上受到威胁时,先生第一时间想到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自私与利己主义只能说是人性的一种,这更像是普通大众的人心,读这本书更像是读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的自私与懊悔。

写在最后:

余华的《活着》告诉人们:不管经历再大的困难,也要活着。

夏目漱石的《心》告诉人们:面对内心的挣扎,死是一种解脱。

生与死,往往在一念之间。

为何而生,为何而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我们追求的只不过是内心的安宁。

end

作者:【浅兮】

95后码字青年

每周读一本名著,用10年读完500本名著

与你一起从青铜到王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