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 —— 评《父之历》
序言
其实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标题一头雾水。读罢才明白,父之历乃父亲的经历,那些不为儿女所知的经历。有的孩子,在年少时就深知父母为人;而有的孩子,或许穷极一生都不晓得这些。《父之历》的男主险些就成为后者,幸而他在父亲葬礼时,听闻到舅舅口中的父亲如何如何。
这是本书有关家族与故乡,这两者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所以建议大家都来读读。
父与子
父母是我们的至亲,踏入社会前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与他们共处,可说是最了解我们人格的人,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可扪心自问,我们究竟了解父母么?不是他们在家庭中的模样,而是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本真模样。
男主阳一,从小就很不理解父亲,只觉得他是一个没趣的工作狂。也不陪老婆孩子,只知道天天窝在自己的理发店里忙不迭。后来母亲也因为受不了工作狂的父亲,而选择和新欢远走高飞。离婚加剧了阳一与父亲的隔阂,他发誓一定要离开这个家。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能尽量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所以他们选择掩盖自己的软弱。父之历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家中财产燃烧殆尽,也将父亲之后享受闲暇时光的权利一并烧尽。母亲从娘家价钱来补贴家用,父亲不想让岳父岳母看扁自己,拼了命工作还债。沉默的父亲对独自承受一切辛劳,从不对尚且年幼的阳一透露自己肩负的重担以及苦衷。这也造成了阳一对父亲的不解。
尚且年幼的孩子还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父母鲜少在他们面前展露自己的软弱。当孩子逐渐长大,步入社会,开始比年老的父母更能承担些什么的时候,其实就到了父母可以开始向孩子倾诉苦衷的时候。但当走到这一步时,孩子却又偏偏不常在父母身边了。阳一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他离家十余载,加上这次回乡参加父亲葬礼,一共只返乡三次。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埋怨阳一。但阳一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且听下节分析。但无论阳一有多少跨不过的心坎,“在父母最需要自己的年纪完全缺席”已成既定事实。
说来真是极度唏嘘,阳一真正明白父亲为人如何,竟是在葬礼之上。假以别人之口,他终于明白父亲是乐于助人的,极富责任心的,以及深深爱着子女的。他本以为父亲是漠然的,只知工作的,索然无味的。原来父亲舍不得放手让自己离开,原来父亲那么殷切盼望自己回去。可他又偏偏是选择不将这些直接表达,大概也是怕打扰到儿子。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是在阳一离开后,去照顾阳一的昔日爱犬。他的爱太过沉默,而这也像极了太多父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父亲。
果然还是要尽可能去主动了解父母,因为他们太爱我们,鲜少主动表达什么诉求。
家族羁绊
家族羁绊是可以带来温暖的,却又是扰人的。我们对待亲人,不能像对待外人那样,不夹杂感情地去处理很多事情,不想往来也大可以把话说破。亲人们之间,或许是因为有着血缘纽带,所以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去顾及到情分。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上司把我们逼到一定地步,我们或许都能轻松选择远走高飞。可面对亲人,无论我们有千百般不良心绪,却也很难去扯破颜面。面对家族羁绊,绝大部分人都是束手束脚的。所以很多人选择冷处理,能远离则远离,但是在表面上却也不失和气。阳一就是这样处理家族羁绊的。
而造成阳一对家族不闻不问的,除了怕麻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 父母的离异。父亲再婚后,阳一和姐姐有了新妈妈。她比亲生母亲更体贴顾家,可阳一就是接受不了。其实也正常,一个原本在自己生活中占据极大分量的人,凭什么就轻而易举被另一个人取代?孩子是由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带到世上来的,缺了哪一个对孩子来说都是心的创口。这种创口并不是说再来一个人就能填补的,亲生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永远是那最特殊的存在。
阳一无法接受亲生母亲的缺席,待在这个家逐渐让他如坐针毡。他想彻底远离,与家庭哪怕牵扯再多一秒都让他感觉痛苦。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提醒着他 —— 曾经完整的原生家庭已不复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残忍的,有的孩子可以完全接受,比如阳一的姐姐。因为她深谙亲生父母从相知相爱变为同床异梦的个中缘由,或许是因为女孩早熟细腻。而阳一就没有那么强的洞察力,也因为他黏着母亲长大,所以他在心里礼貌地拒绝着重组后的家庭。而这一拒绝,就是十余载。
背井离乡的十几年,故乡被他抛在脑后,连带着住在故乡的至亲们也都渐渐淡出生活。他在大都市如鱼得水,自由潇洒。可逃离家族牵绊,终有一日会接受良心的拷问,哪怕自己逃离这一切的理由还蛮充分。其实无论内心有怎样的隔阂,情感上有怎样卖不过去的坎,即使出于责任,阳一也应该多与家人联系。
而阳一终于在父亲的葬礼上,对自己多年来的逃离感到悔恨。他终于明白了故乡的亲切,父亲的不易。终于他最终得出了一句话:
故乡,不是让人回去的,却是在你我不经意之间,故乡情会渐渐回归到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