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姚崇, 历任三朝宰相,仕途起起伏伏,最终得到唐玄宗重用

2023-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萤火张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姚崇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抑制权贵,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被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01、发奋读书,步入仕途,受武则天欣赏

姚崇祖籍吴兴郡,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

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皇帝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给武则天留下好印象。

他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下笔成章中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发动营州之乱,攻陷河北数州。

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服侍完母亲回朝后,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02、性情耿直,得罪权贵

武则天晚年,男宠张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

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

九月,姚崇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并举荐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宰相。

03、参政密谋,复辟唐朝

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以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由发动政变。

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705年正月的一天,张柬之等人从玄武门入宫,包围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卧病在床的武则天,被一阵打闹声吵醒。

她发现自己宠爱的两位面首被杀,而自己的长生殿也被张柬之等人给包围了。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答应提前禅位给李显,自己“安享晚年”。

李显将武则天从长生殿迁至上阳宫,为表“仁孝”,他率领文武百官“欢送”武则天。

参加政变的张柬之等人看到武则天退位,都非常高兴兴奋,但是同样参加政变的姚崇却痛哭不止。

姚崇说他只是因为侍奉武则天比较久了,如今突然分别而哭泣,这是作为臣子该有的感情。

于是姚崇受到朝廷的排挤,他被外放,历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州等地的刺史。

李显上台后重用韦氏和武氏,把政权交给韦皇后和武三思,在朝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

张柬之等五位拥立李显的重臣,先后被夺权贬谪出京,最终死于流放的路上。

作为神龙正变的参与者之一,姚崇因祸得福,没有卷入这些政治斗争,没有遭到报复打击。

04、睿宗时,与宋景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

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

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05、太平公主干政,被贬地方任官

唐睿宗复位之后,太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

711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

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

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

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06、任开元宰相,提出十条主张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到新丰检阅军队。

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

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

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唐玄宗欣然接受,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

07、整顿吏治,兴利除弊

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

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

开元初年局势混乱,动荡不安,姚崇首先整顿吏治。

中宗即位后卖官买官的官吏大增,机构庞大,一些富商大贾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官,

官多俸多,增加国家开支,使财政入不敷出,姚崇大量裁减冗员,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

并申明这三类官员,今后没有政绩和战功,没有经过皇帝的特别诏令,不得录用。

姚崇协助玄宗将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只享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

只享受爵位和优渥的生活待遇,不任台省等掌握实权的要职。

并规定他们不得随意入朝,每个季度只能有两人到京城来,这样使他们失去了同朝中官吏相勾结兴兵作乱的便利条件。

有的外戚认为有靠山有后台,仗着各种特殊关系为非作歹,姚崇一律严加惩处毫不宽恕。

薛王李隆业的舅舅王仙童强占民田,受到御史的弹劾,薛王为其出面说情,唐玄宗也示意可以宽免。

姚崇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唐玄宗只好依法惩治王仙童。

从此以后,那些不守王法的外戚,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朝廷中再也没出现内乱,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姚崇健全严格的选官制度。凡是在职的地方官,每年都要进行“循名责实”的严格考核。

在每年的十月,姚崇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还要出题考试,鉴别官员们是否知晓治国之道。考核成绩优秀者即被任用,反之则被罢免。

京官和地方官实行交流,所有官员的铨选,统归吏部掌管,量材授官,不得任人唯亲。

姚崇亲自撰写《五诫》,作为官员们的行为规范,提倡廉洁勤政,大公无私。

08、顶住种种压力,灭蝗救灾

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

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

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

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

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不肯灭蝗虫。

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

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姚崇建议让老百姓救护自己的庄稼,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

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09、晚年荣宠,在四方馆养病

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疟疾卧床不起。

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

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

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

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

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10、文学成就斐然

姚崇“以文华著名”、存诗二首,数量虽不多,但不乏名作。

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此诗当作于姚崇事业受挫,远离长安之时。诗中借秋夜望月,表达恋胭之情,文字雅洁,寄托高远。

姚崇《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中间二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出一个从不觉到暗识的过程,静中有动,耐人寻味,不知王维。

11、受子女牵连,被罢相

姚崇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

中书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

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

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

716年十月,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

721年9月28日[80,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姚崇才华横溢能力卓著,性情耿直,他整顿吏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惜他教子无方,儿子受贿,被罢相毁了一世清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