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密碼」1.0
此書作者:亞歷山大·洛伊德
在閱讀此書前,我有些嘲笑這本書的名字。會有誰如此信誓旦旦稱自己的書籍就是「通往成功的密碼」,這一聽就會讓人不輕易相信。但從翻開此書到閱讀完畢的過程中,作者已經成功說服了我,並不是因為他教會我如何實際操作獲得「成功」本身,而是他讓我相信成功的密碼就在我的「內心」裡。
其實此書籍原著英文名叫「The Healing Codes」,而這會更符合書記所介紹到的內容—治療心病。而在閱讀完後,我認為一句話就可凝練這本書想表達的內容:「成功與否取決於於內心的塑造」。因為強調人內心力量對外界的作用,作者也介紹如何運用「三種工具」來讓自己的內心達到「愛與平靜」以達到內心喜悅。
在我介紹書籍內容前,也先提出作者在書中強調具有「決定性的三個問題」:
• 你現在最想要的事物是什麼?
• 如果獲得問題一那個你最想要的事物,它能為你做什麼,又會在你的人生中改變什麼?
• 如果得到問題一和問題二那幾樣事物,你會有什麼感覺?
作者在書籍中非常肯定地說:「對於第一個問題,很少人是能夠正確回答。」在他為別人提供心理咨詢時,能夠答對問題的人,微乎其微。為什麼是錯誤?什麼又是正確呢?
作者敘述到,很多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答案都是關於「外在目標」,比如:擁有金錢、得到他人的讚賞或者想擺脫單身等等。而這些目標會讓人對結果產生巨大的期望,甚至是期望往往大過於行動。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產生的期望會被導致陷入「慢性壓力」狀態,而這種壓力會讓人實現過程中慢慢堆積。到最後,若是失敗,就會對自己不自信和產生懷疑,對無法實現目標的事情產生埋怨;而若是成功了,恭喜你!先是喜悅、激動,但過之後就又會經歷一段迷茫時間去尋找自己下一個目標。這樣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如果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是外在目標,很可惜!妳答錯了~
那什麼是正確的答案呢?上文提及過「成功與否取決於內心的慾望」,那自然就是人為自己設定的「內在目標」,例如,平靜、喜悅、感恩。而這正是第三問題的答案。而這就說明了,人們往往想要實現的「外在目標」背後都隱藏著他們的「內心目標」。
在書中作者介紹一位向他資訊的客戶,那位客戶正處於失業的狀態,經濟狀況岌岌可危,金錢則毫無疑問是他回答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但就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他恍然大悟,其實他最渴求的就是尋得安全感和平靜,而這些只是想通過物質來獲得,只可惜物質獲得的安全感並不會長久,是不值得依賴的。
因此人們內心渴求的並不是「外在目標」,而是隱藏在背後的「內在目標」。我認為,這一點至少是人認識自己過程中的新發現。
而在書籍中,作者舉例一個人們一直以來反復嘗試卻失敗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成功”蓝图:「失敗藍圖」
• 聚焦於自己想要的事物
• 擬定實現計畫
• 執行計畫
就像在上文提及過的,作者認為「壓力」是百害無一利的,而期望就是導致壓力發生的一種。那麼在這「失敗藍圖」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在重塑期望的第一步,也開始搬起第一塊壓力轉頭。而在第二步「擬定實現計畫」,內心肯定自己擬定的目標是能夠在自己「堅定的意識」下取得成功,然後無意中搬起兩三塊壓力轉頭。就在第三步,執行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情緒上的波動,已經堆積了好n塊磚頭,壓彎了腰,大汗淋漓,雙腳已經顫抖。如果稱不下去,失敗了,就開始懷疑自己能力不足,稍差人一等。但若是稱得下去的,且繼續負重前行,我想,那也是一個「大寫的心疼」。
除了製造壓力,作者還提出了一個讓我耳目一新的觀點,「單品意志力是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者提出了另一個詞語「潛意識」。「當潛意識與意志力相牴觸時,潛意識往往獲勝」,這說明了如果你通過意志力去完成目標時,妳的目標與潛意識是相違背的話,那麼妳的目標則無法完成。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天你決心通宵熬夜完成老師佈置下來的作業,但是這種行為與你的潛意識「到時間了要睡覺」相違背。這個例子是為了讓讀者易懂才舉的。但是大多時候人們並不了解為什麼自己的「潛意識」會與「意志力」相抵觸。
因此作者在這本書中重點介紹「潛意識」是如何影響我們,以及其背後的科學依據。不得不說,小編看的時候很燒腦啊~~信息量太多了,需要自己去解構再重塑。
------------------華麗麗的分割線-------------------
因為信息量且篇幅過量,下一篇再繼續詳細介紹。表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