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体的歇斯底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9404733/5165968e9962ccd6.jpg)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作,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是最有影响力的。
作者通过对大众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个体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由此要么产生群体性犯罪,或者群体性英雄主义。而纵观历史,大多数都成了群体性犯罪。
进入群体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由此即产生了群体性的歇斯底里。
而前几日,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引起了一系类舆论的妄加揣测、谩骂、攻击让我不得不想起群众性歇斯底里。
王凤雅患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因为无钱医治,妈妈在凤雅面前开了直播,哭着把她生病的照片发上互联网求助,成功筹集了一笔善款,可王凤雅小朋友还是不幸去世了。
于是开始网友怀疑是因其家人重男轻女拿捐款给儿子看兔唇,延误了王凤雅的病情。
于是各种批判文章、漫画铺天盖地:《“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等等,纷纷指责其母杨美芹利用女儿患病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上募集善款15万元,却没有将善款用于治疗女儿的疾病,而是用来治疗小儿子的唇裂,在“利用小凤雅存活的希望诈骗”。
现如今,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王辉、杨美琴夫妇不存在诈捐,并且筹到的善款也全都用在了女儿的治疗上。
可是除了写文章、画漫画批判,更甚者有人直接发信息、打电话给王凤雅的家人,进行无情的咒骂、批判。
无疑他们违法了,可在群体的掩盖下,在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无一例外逃避的惩罚,但却让一家人受到无辜的批判。
无疑,在群体之中,他们成功的被鼓动了,即使最初他们没有恶意,但群体的愤怒成功激起了他们“伸张正义”的勇气。
无疑,他们成了乌合之众。因为真相不容猜测,事实就是他们被鼓动了,他们陷入了群体性歇斯底里。
到底有多少人遭受到最恶意的猜测,最恶意的谩骂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互联网的时代,群众性犯罪的利率被大大提高了,毕竟在互联网发声的成本低,即使是最恶意的攻击在群体的作用下也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澳大利亚一个十四岁的童星被人骂到自杀;江歌死的时候,有人恶意造谣江歌与陈世锋有不正当关系;女孩被性侵的时候,有人毫不在乎的说是她们穿着暴露就是为了勾引别人;他们就这样在群体的掩盖下肆无忌惮的评论。
然后呢,被造谣的人日夜承受煎熬、骚扰、谩骂,有时候大家关心的甚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骂的爽不爽。那些嘲讽的人,依然心安理得地活着,没觉得自己有错,手上沾满鲜血,又急匆匆寻找下一个目标,到处发声,却都是群体性的弱智,群体性的歇斯底里。看不到任何属于人的智慧与理智。
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啊,有时候真的太可怕,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希望我们能在信息化时代多一份思考,在发声之前多一份了解,不要成为群体里的弱智者,更不要成为群体性的犯罪份子。
书摘:
首先,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
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注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