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元

2018-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寂寞找煙抽
微纪元

内容简介

《微纪元》是刘慈欣领衔的一部科幻作品集。该书以刘慈欣签约影视的《微纪元》为主打。在《微纪元》中,刘慈欣为我们展示了人类进入“微时代”后的种种神奇而又不可思议的未来场景:数万年前,因为太阳的异常爆发,整个太阳系陷入火海之中,地球上的温度高达4000多度。人类为了种族延续,数万艘飞船在大难来临前飞向太空,去寻找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但几乎所有宇宙飞船*终都葬身太空!几万年后,只有一艘飞船飞回地球。但回到地球的宇航员惊讶地发现,这时的地球上已没有了与他相同的人类,代之而起的,是像蚂蚁一样小的微型人。那些人虽小,但智商却超高,而且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与此前的人类已有很大不同……面对这些微人,返回故土的飞行员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全世界科幻读者所追捧。2015年,刘慈欣荣获“雨果奖”,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目录

微纪元――纳米人主宰地球

江河流殇――跨越时空的爱恋

我讲我爷爷的故事――宇宙拓荒者的恋歌

杀死一个科幻作家――必死之局

十亿年后的来客――沾染未来

瘟疫――焚尸炉内灵魂的尖叫

移魂有术――灵魂寄生者

七重外壳―― 刺不穿的虚拟世界


前言

四维夜空里那些*闪亮的星

  写科幻不是一件能说得出口的事

  偶尔走进书店,到处都是读懂股市、马云XX、风水、厚黑、包治百病之类的书,然后就是各种工具类图书,什么《N天让你会说英语》《怎样让孩子考100分》《C#语言决定未来》之类等等,别看中国每年出几十万本新书,总结起来就是两本,一本是《成功学》,一本是《励志学》,偶尔看到几本科幻作品,藏头露尾的散落在奇幻和穿越里,显得如此势单力薄。

  很长一段时间,写科幻不是一件说得出口的事,当有人问你出的是什么书时,你会略带羞涩低头看着大脚趾,然后用31分贝的声音说是科幻作品,同时以0.1秒的速度抬起头,脸红脖子粗的解释我这不是写皮皮鲁之类作品,我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没有骗小孩子。对方会很体贴的说:我知道,这是儿童文学嘛!我会给孩子买一本的。当然,*后人家选择的会是《仙境迷踪》《啪啦小魔仙》之类,价格是你科幻作品的3倍。

  “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延伸到了现在,也许更远……在*近两代人成长过程中,来自于各个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历历在目:汪国真的诗歌俘获了许多矫情的泪水,金梁古的武侠占据着男生的梦想空间,而女孩在琼瑶奶奶的怂恿下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叛逆的一代则被王小波教化成“沉默的大多数”,被王朔蛊惑的一批年青人则成了插科打诨的人间看客,另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又被余秋雨骗上了文化苦逼这条路,80后一代则被韩寒和郭敬明瓜分,还有更多的散兵游勇被穿越与奇幻作品教育成“种马”或者“花痴”……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文学作品里,很少看到科幻文学的影子。可以说,科幻不要说进入主流阅读空间,就是在类型文学里面也一直非常弱势。

  三维双眼寻找四维视界

  在现实和商业的时代,总有一部分人在仰望星空。

  对于这些科幻作者来说,“未来 ”是一个具有天然吸引力的磁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只有将自己的思维投影到星空世界,才能获取量子在跃迁过程中所释放的快感。在这些人的世界里,真实的宇宙比任何文学勾勒的空间都要完美。因为这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理性闭环,虽然神奇瑰丽但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兴奋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在原子的世界和比特的世界自由穿梭,用三维双眼寻找四维视界。

  如果认为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是一片飘渺不可揣度的广袤夜空,那么这些人,他们就是夜空*闪亮的星星。

  在这里,必须提一下《科幻世界》的“银河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银河奖”向社会推出1300多篇优秀中短篇科幻小说,先后有120位作者登上领奖台。在这些人中间,既诞生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星河、柳文扬、吴岩、这样的科幻先行者,也涌现了江波、索何夫、燕垒生、钱莉芳、长铗、阿缺、陈虹羽、夏笳、刘维佳、拉拉、张冉、罗隆翔等无数新生代作者。“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爱好者*后的“锡安”,在这里坚守阵地的是那些“一直在理性想象”的圣徒,而这套“中国科幻银河奖群星系”作品,就是从这“银河”里拾取的*美丽的珠贝。

  拉长视线纵观整个“银河系”,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刘慈欣当然是其中特别闪亮的一颗,但远远不能掩盖其他群星的灿烂。如果说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科幻的话,那中国式的科幻大片,这才刚刚揭开序幕。

  王晋康的作品,在哲学思辨力上独树一帜,他“防火防盗防科学”的思想在《替天行道》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社会的反思更加贴近现实,你能感觉到他所描述的场景就在你身边而非未来,你不看他的作品也许哪天就会被数学给干掉?

  何夕的科幻则具有诗性风格,干净而美好,忧郁且悲伤,《人生不相见》和《亿万年后的来客》这样的作品给读者人文和科学上的双重体验,甚至弄哭了很多粗线条的理工男。

  韩松的作品里一直隐藏着一种难以描述的瑰丽和诡异,恍惚之间你不知道科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现实世界是科幻的,听说这是吸毒的深度反应。

  江波的作品充满硬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这位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的是硅系半导体研发,但一直在担心碳基生命的前途。

  燕垒生则是一位从容跨越奇幻和科幻两大领域的双栖怪兽……

  夏笳呢,则像一只从未来穿越回来的黑色蝙蝠……

  长铗这是科幻界不可忽视的异类……

  阿缺这个90后的作品则召示了任何时代的思考者都不会断代……

  一直说中国科幻是一个小众圈子,这也许是我们没有走近他们的缘故。就像那遥远的星辰,距离让我们觉得它渺小、暗淡,但一旦接近,却发现它的夺目与璀璨。

  夜空里甘愿被点燃的火柴

  当然科幻无需正名,它天生就是文学类型作品里的王者。好的科幻必然是深邃而理性的,天然带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如果你想成为一位真正科幻的读者,它需要你自己去用心去感受粒子流的风暴,用手去触摸一直真实的隐藏在虚拟世界的0和1。

  对于一些真正的科幻爱好者来说,近年来奇奇怪怪的披着科幻外衣的作品让人跳脚,如《长江七号》这样的文艺卖萌片成了科幻经典,一个游戏公司加一个网络写手敢开拍《三体》,《来自星星的你》竟然成了进口的优秀科幻电视剧?这一切让人心生绝望,难道我们果然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真相的族群么?真希望这些“科幻银河奖”获奖作品能给那些人开开脑洞。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并不欠科幻什么。是的,谁都不欠科幻什么,但一个传闻“水变油”的族群,一个连鱼都被传成转基因的族群,一个认为数学只要学到买菜会算账就够的族群,是不是特别需要科幻来恶补一下?

  理性和科学,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不管有多少人告诫我们要“面对现实”,但总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是夜空里甘愿被点燃的火柴,为渴望真知的人类带来些许温暖。


精彩片段

微纪元

――刘慈欣

1. 回归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的一个人了。

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同三十年前他飞出太阳系时没有两样,但飞船计算机刚刚进行的的视行差测量告诉他,冥王星的轨道外移了许多,由此可以计算出太阳比他启程时损失了4.74%的质量,由此又可推论出另外一个使他的心先是颤抖然后冰冻的结论。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通过发射上万个穿过太阳的探测器,天体物理学家们确定太阳将要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并损失大约5%的质量。

如果太阳有记忆,它不会对此感到不安,在那几十亿年的漫长生涯中,它曾经历过比这大得多的剧变。当它从星云的旋涡中诞生时,它的生命的剧变是以“毫秒”为单位的。在那辉煌的一刻,引力的坍缩使核聚变的火焰照亮星云混沌的黑暗……它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尽管现在处于这个过程中*稳定的时期,偶然的、小小的突变总是免不了的,就像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有一个小气泡浮起并破裂。能量和质量的损失算不了什么,它还是它,一颗中等大小,视星等为-26.8的恒星。甚至太阳系的其他部分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水星可能被熔化,金星稠密的大气将被剥离,再往外围的行星所受的影响就更小了,火星颜色可能由于表面的熔化而由红变黑,地球嘛,只不过表面温度升高至4000℃,这可能会持续100小时左右,海洋肯定会被蒸发,各大陆表面岩石也会熔化一层,但仅此而已。以后,太阳又将很快恢复原状,但由于质量的损失,各行星的轨道会稍微后移,这影响就更小了,比如地球,气温可能稍稍下降,平均降到零下110℃左右,这有助于熔化的表面重新凝结,并使水和大气多少保留一些。

那时人们常谈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同上帝的对话:上帝啊,一万年对你是多么短啊?上帝说:就一秒钟。上帝啊,一亿元对你是多么少啊?上帝说:就一分钱。上帝啊,给我一分钱吧!上帝说:请等一秒钟。

现在,太阳让人类等了“一秒钟”:预测能量闪烁的时间是在一万八千年之后。这对太阳来说确实只是一秒钟,但却可以使目前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对“一秒钟”后发生的事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甚至当作一种哲学理念。影响不是没有的,人类文化一天天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但人类至少还有四五百代的时间可以从容地想想逃生的办法。

两个世纪以后,人类采取了**个行动: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飞船被命名为“方舟号”,这批宇航员都被称为“先行者”。

方舟号掠过了六十颗恒星,也是掠过了六十个炼狱。其只有一颗恒星有一颗卫星,那是一滴直径八千公里的处于白炽状态的铁水,因其液态,在运行中不断地改变着形状……方舟号此行**的成果,就是进一步证明了人类的孤独。

方舟号航行了二十三年时间,但这是“方舟时间”,由于飞船以接近光速行驶,地球时间已过了两万五千年。本来方舟号是可以按预定时间返回的。

由于在接近光速时无法同地球通讯,必须把速度降至光速的一半以下,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时间。所以,方舟号一般每月减速一次,接收地球发来的信息,而当它下一次减速时,收到的已是地球一百多年后发出的信息了。方舟号和地球的时间,就像从高倍瞄准镜中看目标一样,瞄准镜稍微移动一下,镜中的目标就跨越了巨大的距离。方舟号收到的*后一条信息是在“方舟时间”自启航十三年,地球时间自启航一万七千年时从地球发出的,方舟号一个月后再次减速,发现地球方向已寂静无声了。一万多年前对太阳的计算可能稍有误差,在方舟号这一个月,地球这一百多年间,那事发生了。

方舟号真成了一艘方舟,但已是一艘只有诺亚一人的方舟。其他的七名先行者,有四名死于一颗在飞船四光年处突然爆发的新星的辐射,二人死于疾病,一人(是男人)在*后一次减速通讯时,听着地球方向的寂静开枪自杀了。以后,这**的先行者曾使方舟号保持在可通讯速度很长时间,后来他把飞船加速到光速,心中那微弱的希望之火又使他很快把速度降下来聆听,由于减速越来越频繁,回归的行程拖长了。

寂静仍持续着。

方舟号在地球时间启程二万五千年后回到太阳系,比预定的晚了九千年。

正版图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