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脾虚阳实热证

2018-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经方针灸派

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慢性关节炎,皮肤病,大部分属于这种证型。可以为我们针灸和中药治疗慢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医案专栏里面有临床案例供参考。

除此之外,感冒后期入里化热,身热便秘,还有临床上不常见的神昏谵语,通常业属于脾虚阳实热证。

一、理论基础

首先,大家要了解脾臟也可以发生阳实的情况。这里的阳实,是指阳气的淤积。当脾臟虚的时候,阳气无法被传输转运到其他地方,阳气就在脾臟里淤积起来。而阳实的结果就是产生热的症状。

其次,脾臟的功能脾臟和胃、大肠、肺的关系很重要,这关系到,这个证型的病机和具体临床表现。

先说脾臟的功能。

脾臟在中间,五行学说把脾臟归为土,在身体中起传输转运的作用。可以把脾臟想像成人体的交通枢纽,人体的精微物质的传输转运依靠着脾臟的这个功能。同时,脾臟的功能决定了胃小肠把食物转化成气、血、精的功能。脾臟的功能弱,就有可能产生血虚,从而导致寒的产生。精虚,则导致热的产生*。

再说脾臟与胃、大肠、肺的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关系最为密切,如《内经》中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所以,脾臟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胃。

脾与大肠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是间接的。因为大肠和胃都属于阳明经,当胃阳明经出问题的时候也会影响大肠。

脾与肺的关系有两个角度的理论,其一是,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出了问题,肺也会出问题。其二,五行理论里面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为肺金之母。所以,两者关系密切,有着可以联系的病机。

*参考基本概念三“热”和“寒”。这时产生的热是阴虚产生的热,不是阳实产生的热,此种证型属于脾虚阴虚热证,要加以区分。因为都来源于脾虚,两者可以同时存在。

二 、分型与病机

1.脾虚阳明经阳实热证

这种证型的病机是,脾虚合并阳明经热盛(与《伤寒论》中的阳明气经实热证类似)。胃在脾臟功能的影响下产生阳气,并帮助阳气需要传输到体表,循环,变成卫气。这些阳气传输到体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胃——肺——体表;二是,胃——体表(思考题1,为什么胃可以直接传输阳气到体表?)。如果脾臟虚,传输阳气的动力就不足,胃中的阳气无法到达体表,换句话说就是阳气堆积在阳明经,无法到达太阳经。体表没有阳气,就无法出汗(或者毛孔蒸发水分),水液就停留在皮肤,腠理之间。再加上,外感风寒,阳气淤积,热邪和湿邪停留在腠理关节处,造成了水肿,肿大、僵硬和疼痛;停留在皮肤表面,造成了皮肤病。

2.脾虚阳明经腑实热证

这种证型病机,是因为脾虚导致热入胃、大肠,造成阳明经腑实热证(参考《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热证)。简单说,大便聚集在大肠,便秘,导致热不能出,阴气、津液随之损耗,产生高热。同时要注意,此时热邪也可侵犯胆和膀胱。这种证型比较急,一般患者都会选择去医院,所以现在在普通的中医诊所不是很常见。

3.脾虚肺实热证

脾可以因影响阳明经大肠,从而影响与大肠相表里的肺,或者通过与肺的相生关系影响到肺。脾虚造成的大肠积热还是,脾虚造成的肺中阳气淤积,都可以导致肺热。这种证型类似《伤寒论》中的结胸证。患者往往有后背脖子发紧(思考题2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感冒,太阳表证的症状?是不是寒邪?),胸部发闷发紧,气喘的症状。

三、诊断

1.望诊

超重,大嘴唇,是慢性脾虚阳明腑实热或者有这种体质倾向的人的表现。

脾虚阳明经实热证往往有关节水肿,关节疼痛和皮肤泛着红光。

不管是脾虚阳明经实热证,还是肺实热证均可以导致急性发热,脸红,高热。因为高热,患者不盖被子,胡言乱语,舌头干,苔黄,嘴唇干裂。

2.脉诊

总体脉象:因为热不能外散积聚于里,脉沉。

脾虚阳明经实热证:往往都浮,因为热邪还有一部分在表,只是比太阳经更深入一些,仍然在产生热。左寸与右关重取虚,轻取右关脉强。

脾虚阳明腑实热证:脉沉,而且过。如果有发热,脉速。重取右关比左寸明显虚。如果是长期的疾病,左尺脉往往虚,因为热邪消耗肾中的阴气津液。

脾虚肺实热证:沉脉,快,过强。但是大脉往往在左侧。洪脉往往在左侧,浮。重取左寸虚,右寸太过。

慢性的肺实热,脉沉细,快,重取左右关都太过。左右尺脉虚,因为肺热影响了心并且灼干肾中津液。

3.腹诊

总体腹部水肿,按压有回弹。患者主诉,腹部胀满。

肺有热邪时,胸中有热。用手掌触诊可以得知,这种感觉好像散发热量可以穿过手掌。

四、治疗

总体上要补法,同时也要泻法。

补法:可以增加血和津的循环,减轻发热。针刺前,应该充分按摩穴位,也可以用指甲轻轻掐一下,让穴位充血。选择穴位时,要选择有硬结的区域,但是中间要有凹陷,针刺凹陷处。

针刺方法:顺经络方向进针2-3mm,医者手下要有气感,没有气感可以进针再深一些,后者震动内旋针柄。得到气感之后,出针,按压针孔。

靠中间的穴位,如内关穴,复溜穴。揣穴时常常发现大小如针灸针套管大小的硬结。再靠远端的穴位会有细细的条索状组织。针刺这些穴位,方法得当,这些区域甚至相关经络会有发热,脉动的感觉,敏感的病人可能会有热流或轻微的麻胀感延经络传导的感觉。

泻法:找硬结,深刺留针,高热可以放血。参考肺虚阳实热证泻法。

1.脾虚阳明经实热证:

补法:劳宫穴、大都穴。(思考题3.选穴的原则)

泻法:足三里穴、养老穴、二间穴。

2.脾虚阳明府实热证:

补法:灵道穴、通里穴、鱼际穴。

泻法:秩边穴、足三里、上、下巨虚。

3.肺实热证:

泻法:孔最穴、列缺穴、合谷穴。

选穴不是绝对的,掌握原则可以灵活选穴。

五、讨论

脾虚造成的热和湿被困于阳明经,方中常用麻黄和石膏。

如果想用小便泻热,应该选什么方剂比较合适?(思考题4)

脾中阴气不足,热增多,困于胃肠。大黄、芒硝。

用下大便的方法泻热,选择哪个方剂比较合适?(思考题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