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语言·翻译娱乐圈

“穷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人看病难道不难?

2018-07-14  本文已影响62人  洋杂汤

看后,因自己和亲人朋友同时都有看大病的经历,所以这次体会颇多。除去同情、感慨,但还有一个问题比较困惑我:

“穷病”难道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

美国难道就没有看病难、天价药、生不起病的尴尬吗?

在北语上学的时候,老师曾以专题的形式带我们探讨过各国“Health Care”的不同政策。脑海中始终有一个朦胧的印象—— 国外医保好啊!不用付款啊!医院连个Cash收款台都是给那些穷人打车费用的地方,而不是缴费的去处。但,美国不是一个医保全覆盖的地方。

对各国医保、医疗条件话题感兴趣的同学,首先建议你去看一下纪录片《神经病人》,在哔哩哔哩上直接有资源,可免费缓存到手机上随时随时观看。

美国医保制度如何?纪录片推荐《Sicko》

《神经病人》这部纪录片长2小时左右,导演Michael Moore,就是拍<华氏911>的导演。

纪录片强烈抨击了美国的医保体制,在美国政府和保险公司还有制药公司串通对病人趁火打劫,政府官员都是由保险公司和制药公司的大财阀买通的,美国有2.5亿公民有医疗保险,但却很难理赔。

根据这个纪录片,我们来依次探讨下各国的医保制度有何不同?

加拿大

在Sicko这部影片汇中,导演跟随一个22岁患有子宫癌的美国女子来到了加拿大,原因是该女子在美国付不起医药费,保险公司也拒绝赔付。

加拿大是公费医疗国家,美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加拿大。

该女子赖到加拿大后发现,她可以去任何一家医院做任何检查和手术,没人跟她提费用的事。有病就去医院看,看完就走人,压根没人提钱是事。

但是这个纪录片有关加拿大的这部分叙述,也有一部分有失偏颇。纪录片只是展示了“免费”的一面,没让人看到“等待”的煎熬。

由于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是揭露美国医保所谓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所以读者必然要有一些基本的理智和思考去做出自己的判断。的“恶”,所以自然选择事例较为偏激。

有关加拿大医疗,我咨询了我的好朋友。但是说实话,我真得想笑。尤其是这段,“没到死的程度,你就得等”的言论。

英国

后半部分,导演又来到英国发现英国也是全民免费医疗,所有检查和手术全免费,开药只象征性收费6.65英镑,不论你开什么药开多少一概6.65。不论你是买感冒药还是买抗爱滋药物,不论是买一片还是一百片统统6.65。

如果年龄低于12岁或高于60,那就分文不要。

后来导演在医院发现了一个”收银处Cash”,产生了疑问,既然全免费,那为什么有收银处呢?后来发现,收银处是那些看病后没有交通费用的病人领钱的地方。也就是说病人来看病,医院负责交通费。

有关Cash收费给穷人打车费这个画面,大二的时候我就记!忆!深! 刻!

导演走访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病人还有药房药剂师,每当问到是否要收费时,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因为英国人觉得这个问题太好笑了,就好象问”妇女可不可以参加工作一样”。

法国

导演又来到了法国。法国也是全民免费医疗,确切的说应该是境内全体人类免费医疗。

因为不是法国公民一样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医院根本不关你的身份职业,你有病就来,来了就给你全套服务,看好再走。

法国免费医疗,免费大学,年假最少5周带薪,一般公司都给员工8-10周带薪年假,结婚提供一周带薪假期,搬家提供一天带薪假期,生孩子政府会派人去你家帮你做家务。

美国

一、最主要的特点

国外一般是家庭医生和私人医生,就是要提前预约那种,你要去大医院看病 一般要你的私人医生给你转院那种,他的流程跟我们不太一样。

医疗设备是先进的,医生也有顶级厉害的。(看美剧《格雷医生》《House》你就会知道美国做个医生需要多牛)。

厉害的私人医生会有自己的诊所,排队时间是真的长的要死的,费用基本是天价。

美国医疗不是差是贵和慢 。

医生都很热情很温柔很人性化 但是你见一次医生就要花很多钱以及你见一次医生很可能要预约很久。先来说贵的事儿。没医保,就别作。

美国的医疗费用在全球都排前列,最简单的急诊的花费都能够达到数百美元,而美国政府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负担自己的医疗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次重大的疾病就能使留学生的经济陷入困境乃至中断留学。

就算留学生没有发生重大疾病,多次的小病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经济压力。

有留学的网友在美国上学,结果飞回来中国弄牙齿,因为往返机票加看牙的费用都算上,还是比在美国整牙便宜!

另一个网友详述美国生产的费用:

这是朋友的亲身经历。他的老婆到医院生产,出院之后先收到一笔1万多美元的医疗费,没多久又收到另一笔1万多美元的催款通知,合计近3万美元;生个小孩居然要花将近20万人民币,朋友差点儿没昏倒,仔细询问才知道,在美国,医院与医生是分开收费的。

还有一位疑似胆囊息肉的朋友上传了自己去美国最好的医院看病的账单, 一共看了两次, 第一次是 常规检查+医师诊断, 常规检查包括量体温量BMI量血压之类;

第二次是B超+B超报告,在有保险的情况下第一次66刀,第二次178刀(如果没有保险, 第一次447刀, 第二次387刀)第二次就是去照了半小时的B超, 中间隔了一个星期。

胆囊息肉我做了这个手术,非常便宜!B超国内是200元。当时我是个在校学生,所以每次可以报销90%= 20块钱拍一次B超吧。我后来手术,医保coverl几乎全部。

没医保,死翘翘啊。

比如老友记中的Monica生病和Racheal当时没有医保。老友记里RACHEL没有保险看不起病,想借MONIKA的保险用MONICA都不敢借。Joey没工作、每医保,肚子上长了个大尾巴,他就忍着。没有医保,真是看不起病。

▍我们现在来说等(慢)的事儿。

先前说过了,普通的病都是去诊所之类先让专科那种医生看了,如果有需要再给你转到大医院去。麻烦的就是很多时候要各种排队啊什么的,如果你有个什么病要做手术,排期都可能好久。

去医院看病了,在国外没保险去看病就是作死。不仅贵,急诊室如果不是大叫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也是要继续留着血等的。你们记不记得《老友记》里,有多个场景是去医院的,都是发生在急诊室里,就让他们等着。

此外,有个法国的超短剧里男主被鱼刺卡到喉咙去医院,没法说话想找医生,医生站在他面前,指了指经过的被推过来的急救病人,很冷漠脸的问男主是他病的重还是床上的人病的重,男主就只好乖乖坐回冰冷的椅子上。

总得来说,工作不好的人,在美国生病是奢侈行为。如果你能力强,不在乎钱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

再谈美国医保制度—— “美国梦精神”

真得非常感谢我的好同学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问题。赶巧了,这次医保,我真得问对人了。我同学吉吉恰好负责美国医保方面的工作。我们聊得内容太多了,不一一赘述美国医保具体的策略是什么。

总结起来就是:在美国,你有能力,就会有工作。你能力越强,你的工作越好。好工作自然也是包括了好的医保制度。所以美国是一个不讲人情关系,只讲真实能力的国度。

美国从一片废墟,到现在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离不开“美国梦”的精神的作用。

奥巴马医改

医保费用高,富人不愿保穷人保不起

美国前总统欧巴马不是开办了类似全民受惠理念的奥巴马医改(Obamacare)吗?

但是加入奥巴马医改,投保人的保费占薪资的9.5%,这个比例对于一般高收入者而言无足轻重,但是对于每小时只赚10美元的劳工等中下阶层而言,仍是一笔可观支出。

不仅如此,多了奥巴马医改支出,原本就得支付的各项税赋也没减少。再者,美国《卫生事务》(Health Affairs)期刊曾试算,年收入6万美元(约人民币40万人民币)的家庭,就算有政府补助,若每年打算花32000多元人民币购买奥巴马医改第二级,也就是得先支付65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年收入的17%才能使用。

因此,巴马医改在美国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钱人不愿意保,但穷苦人的负担更重了。对比加拿大,投保人的保费占月薪资9%,而且看病住院不用再额外支付其他费用,美国医保的确是有弊端的。

讲真的,中国医保现在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已经极大程度缓和了病人的经济压力。

用什么态度面对疾病?

身体是皮囊!

其中《皮囊》一书中第一章讲了一个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

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

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

“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

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

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

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

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

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

“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请一定来看望我。

纪录片资源:

《我们需要体检吗?》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sEKKybmgcBdm7HjUVBX7g 密码:nn51

《sicko》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28071?from=search&seid=10499881782637354844

学英语,其实真的很有趣。

坚持做公众号的人真厉害!

好啦~ 今天就到这里吧~

洋:洋文=英文

杂:英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大杂烩!

汤:暖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