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人,大概只生一次,
只死一次。
你活着,
便是世界的绽放。
你死去,
也要牵躺着千万人的力量。
若足够渺小,
小到尘埃里也找不到。
那就将巨大的,
巨大的影像,
投射向,
投射向苍穹的壁画上!
我们哪里是,
哪里是主宰的黎庶。
我们分明是,
分明是歌者的颂扬。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无论死亡在明天或今天晚上。
就请把能量,
能量都尽情的释放。
释放到宇宙洪荒,
释放到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
死亡,死亡,死亡,
死亡只是承载不了我的能量,
它烧完躯壳后,
我依然会在,
会在极暗的黑夜里绽放。
无比绚烂的绽放!
这首诗写于2020年。
也算是读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有感。
但我却依然觉得。
诗歌这个题材,是不支持翻译的。
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本应具有各自独特的韵脚。
而诗歌,不仅是情绪的抒发,也是一种语言的提炼。
只有在相同语言环境的人,才感受到各自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要是翻译成英文,可能平平无奇。(我为大家找来了一段英译,可以感受下: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甚至别人会怀疑,这样的句子,还值得中国人千年传唱?
但你要是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
很可能这首《静夜思》就在某一个思乡的夜,引发深深的共鸣。
所以,对于诗歌,
纵然翻译过来意思相近,声译相同,也丧失了原来的意味。
我始终觉得,翻译对于诗歌这件事,还是过于不适合了。
我英文是很不好的。
所以只能勉强的看翻译过来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我不能很好的感受英文原诗的魅力,
却也能品出其诗歌本身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因此想来,原诗应该是多优秀了)。
我本身写这些是不擅长的,只是偏偏爱写。
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
“总是把创作冲动误以为是创作才华。”
大概确实是这样。
不过好在我个人的自我认知还算清晰,
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
所以也并不会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
但爱写本身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那倒不如就写一写,
也就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