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的怪诗

现代诗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2023-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Rong大物
图片来源:妙力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人,大概只生一次,

只死一次。

你活着,

便是世界的绽放。

你死去,

也要牵躺着千万人的力量。

若足够渺小,

小到尘埃里也找不到。

那就将巨大的,

巨大的影像,

投射向,

投射向苍穹的壁画上!

我们哪里是,

哪里是主宰的黎庶。

我们分明是,

分明是歌者的颂扬。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无论死亡在明天或今天晚上。

就请把能量,

能量都尽情的释放。

释放到宇宙洪荒,

释放到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

死亡,死亡,死亡,

死亡只是承载不了我的能量,

它烧完躯壳后,

我依然会在,

会在极暗的黑夜里绽放。

无比绚烂的绽放!


这首诗写于2020年。

也算是读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有感。

但我却依然觉得。

诗歌这个题材,是不支持翻译的。

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本应具有各自独特的韵脚。

而诗歌,不仅是情绪的抒发,也是一种语言的提炼。

只有在相同语言环境的人,才感受到各自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要是翻译成英文,可能平平无奇。(我为大家找来了一段英译,可以感受下: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甚至别人会怀疑,这样的句子,还值得中国人千年传唱?

但你要是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

很可能这首《静夜思》就在某一个思乡的夜,引发深深的共鸣。

所以,对于诗歌,

纵然翻译过来意思相近,声译相同,也丧失了原来的意味。

我始终觉得,翻译对于诗歌这件事,还是过于不适合了。

我英文是很不好的。

所以只能勉强的看翻译过来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我不能很好的感受英文原诗的魅力,

却也能品出其诗歌本身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因此想来,原诗应该是多优秀了)。

我本身写这些是不擅长的,只是偏偏爱写。

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

“总是把创作冲动误以为是创作才华。”

大概确实是这样。

不过好在我个人的自我认知还算清晰,

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

所以也并不会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

但爱写本身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那倒不如就写一写,

也就挺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