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暴力与我有关时
且不说网络暴力发生在你身上,只是谈谈“有关”而已。
我知道如果发生在你身上,那会是更可怕的心理负担,我也不希望任何人去经历网络暴力,就如同前几日南京南站猥亵女童案里,一男生被误认成嫌疑人,随后便遭到广大网友的亲切“慰问”,诸多言论如猛浪袭来,伤人的不是猛浪有多大,而是拍在身上的力度有多狠。
一早,朋友发来一篇长长的微博给我,事件大概是一个女子在昆明被骑摩托车的陌生男子撞击殴打,打了脸,缝了6针,挺严重。
真正让事件发酵的是,这件事就发生在丽江一女子被打一案宣判的同一天。
就好像地上堆叠起的落叶,纵使轻轻一拍,也会慌乱的散开。
当时丽江打人事件发生时,我作为云南人,揪着一颗心关注着整个事件,客观地心里评判着事件中的是非对错,但发现内心里对于家乡的袒护还是溢于言表,但事件是恶劣,歹徒是邪恶的,抹黑一些光亮的。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当时的我只希望人们应该多多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的痊愈进展。
而今,傍晚时,我坐在副驾驶上翻阅着受害者微博下面的评论,4万多条评论我大拇指一滑而下,眼睛里充斥了很多可以提前想到的字眼,心里是有准备的。
事情依然是恶劣的,此次我作为昆明人,事件甚至发生在我去过的地方时,我的后背也生出阵阵凉意。
在对受害者予以关心,希望歹徒早日被绳之以法时,我此次内心里少有的被无头苍蝇般的网络暴力所重击。
重击发生在傍晚翻阅评论时,一条一条读来,地图炮不少,公开个人经历的也很多。随着读到的字越多,心口就越堵,当时以为是因为堵车导致的。
直到我看到一条评论:
“想死吗?去云南吧。”
我顷刻把手机一锁一扔,斜眼看着窗外,然后又看了看正前方,车子因为堵车没有动。
我很快平复了心情,解开了手机锁,很快就看到这条评论右上角有上千条个赞。
我觉得很悲伤,那刻的我很悲哀这个为所欲为、“畅所欲言”的网络世界。
说这句话的这个人,是不是当时心情不太好啊?
说这句话的这个人,去过云南吗?
说这句话的这个人,是不是在云南也遭受了不好的待遇?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些都是当网络暴力与我有关时,我的心理活动。
记得先前看过一个短视频,主题大概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垃圾桶,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烦心的人对你发火时,你耐心的倾听完,也许他的心情会好些,你就成了帮助他的一个垃圾桶。
不过我现在也算是看透了,这个垃圾桶存在的意义也仅仅只是一顿口头上的发泄,而且是面对面,保证不动手的情况下。网络上就不一样了,文字发泄似乎要更加肆无忌惮,无形的拳头打在心上比实在的拳头打在胸口更具穿透力。
“至于吗?”
我小声念叨了一句。
网络世界早就比拟真实世界,要像相信世界生物的多样性来理解网络世界人们言论的多样性,何况这样的多样性,还被心情、情绪、性格、时间所影响着。
面对一个人人都会打字的世界,似乎永远也无法和预料到会产生怎样的句子来问候你,背后屏幕前那个脸庞才是最神秘的。
也许,当你网络暴力与你有关时,你也开始打字,告诉每个人,要客观,要冷静,要实事求是,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可网络暴民们,早已学会了以偏概全,对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见过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尽情发表言论,然后自以为是地判断这个地方的所有人都会做这样的事。
但最后,我还是想正言一番:
在这个事件里,以受害者去旅游为前提放大了昆明这个城市最显著的切入口,无数言论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开始攻击整个云南的。而我最无法忍受的是,人们开始坚信云南这个地方都是危险的,前前后后附上了不少例子,我心里面的无力感让我一瞬间理解了为什么推特微博只设点赞,而不设置不喜欢一类的标识。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一件事,可能需要无数个赞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自身的自豪感,而只要一个否定则可能让这个人完成自我怀疑,让这件事的性质倒向另一个方向。
网络暴力便是以病毒之势将所有的赞一瞬间全部吞噬,不留一丝残肉。
但我仍坚持要说,任何事情发生,其背后最坏的肯定是人,而不是城。
此类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应警醒自己出门在外时时刻刻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不然说句实话,就算你决定此生不去云南,你依然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
当网络暴力与我有关时,我一定要努力做醒着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