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忆姥爷
午后独坐于桌前,翻阅朋友圈,方知今日是九九重阳,心绪顿时如同沸水一样翻腾不止,家中老人们的面孔逐一在我眼前掠过,一个清瘦矍铄的老人的面孔定格于我的脑海中。朦胧之间又回到五年前的那个十一长假,我与爱人孩子回家探望老人,在姥爷家四合院的堂屋里,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炕上,戴着老花镜,倚着墙,一只手臂撑在一个小板凳上,另一只手拿着《东周列国志》,专注地看着书上的内容。直到我们进屋,才注意到有人来,忙直起身,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拉着孩子看着我,和我们答非所问地聊着。(姥爷耳朵不好,平常说话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和我们说话也就是看着口型连蒙带猜。)
姥爷民国十二年生人,酷爱读书,但生逢乱世,饥荒,战争,贫穷夺走他读书的机会,我只记得小时候到姥爷家里,一定能找到历史类的书籍。
姥爷自己爱读书,他支持我们读书,上学时每次经过姥爷家,他都会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来给我们,记得我当年初中毕业,面临着上高中还是上中专的选择。学校的老师和爸妈的意见都是上中专,其中的原因很多,夹杂着一部分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的想法吧,但是父母并没有勉强,说是尊重我的意愿。返校途中经过姥爷家,和姥爷探讨,姥爷沉思了片刻说,多读点书还是不错的,想去就去吧!一句话替我下了决心,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一中的提前招生。要不是姥爷的那句话,也许我就是读完四年中专,在县城里找个工作,安逸终老吧?
也许是书读得多了,世事也看得通透了,姥爷一辈子不争,不抢,和善待人,在我的记忆里,没有见他和红过脸。在姥爷的身上,读书人温和庄稼人朴实兼而有之。
不给人添麻烦,是姥爷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据妈妈讲姥爷是个大孝子,对于长辈恭敬有加,大约三十五岁那年,妈妈的太奶奶,姥爷的奶奶年事已高,忽然提出自己特别想吃柿子。孝顺的姥爷去摘柿子,彼时还是初秋,柿子尚未成熟,少有的几个红了软了的都在柿子树顶高的枝头,姥爷爬上树去摘,不留神脚下踩空,从高高的树上摔了下来,自此一条腿残疾,出行要靠拐杖。然而姥爷却未因自己的不便利去给别人添麻烦,哪怕是自己的儿女。
我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打发去姥姥姥爷那里,具体是做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从我家到姥爷家也就三四里路,步行四十分钟,但是一路都是庄稼地,农忙时地里有人还好,其他时候都异常荒凉。粗线条的妈妈都没想那么多,姥爷却每次都放在心上,每次从姥爷家回我家,姥爷必是住着拐杖,护送着我一路回家,然而就在拐个弯就能看到我家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让我自己回去。我是多么希望他再走两步,到我家坐一下,喝碗水再走,他总是坚持让我走,直到看不到我,认为我已走进父母的视线范围内,他才转身离去。后来我大一点了,他还是送,不过是送到一半路程,站在那里的山梁看着我,等我拐过一个弯又拐过一个弯再回头看时,仍然能够看到姥爷伫立在那里的身影,他估算着时间差不多了才会离开。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都快到我家了,就是不走了呢?
有一年夏天,姥爷到我家地里帮爸爸妈妈干农活,干完后直接从地里就回了自己家,也没到我家休息一下。妈妈说,是姥爷不想她忙完地里的活再回去给他做饭,怕她累,才这样做的,送我到半路不到家里也一样,不想麻烦我妈妈,我才恍然大悟。
姥爷的左眉心里长了一根眉毛,又白又长,我们都说这是长寿眉呢!大约在姥爷六十多岁时,村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在牌楼底下看见了姥爷的眉毛,惊叹一番,随后丢下一句话:老汉要活九十九啊!随后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送走了村子里一波又一波的同龄老人。当到姥爷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我们的拖累,有时候回去看他,他就感叹,都走啦都走啦!你说我活这么大有什么用?一觉睡过去好了!我们就安慰他,急什么,九十九等着我们呢!不,姥爷要长命百岁哟!
由于他隐忍的性格和不给人添麻烦的信条,再加上我一年回不了几次老家,我一直觉得姥爷身体硬朗,不会离开我们。但其实姥爷的身体已经很差了,只是他不说,从来也不向子女们提任何要求,如果到医院检查,可能全身器官没有一个是好的了。终于在一个温暖的冬日,姥爷离我们而去了。
姥爷已经去世四年了,每每想起姥爷,仍忍不住涕泪横流,姥爷,你在那里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