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6·12】——是什么阻拦了我们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还没开始做,自己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感悟】
读这一章,感觉就像发生在眼前的事。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要充分实现自我,成为自我实现者,少之又少。是什么在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是什么消解了我们的自我实现目标?
原因一:对自己比较保守或心性懒惰,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自我发展的想象力不够自信、不够丰富。
原因二:固着在现有概念,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害怕,还没走路,就怕摔跤。虽然我们可能不喜欢现状,但它是熟悉的。
孔子尖锐地指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冉求还不错,在老师的教育下,克服了畏难情绪。回鲁当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季康子问他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求答曰“学之于孔子”,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冉求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孔子虽对冉求要求很严,但晚年归隐鲁国,仍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顾。
如果当我们的学业或事业不尽人意的时候,学习本章,我们会不会有所开悟?把茫然的信念钻个洞,透透气,拿起笔分析一下——是什么阻拦了我前进的脚步。若有所悟,就不怕沧桑!
学习“蚂蚁啃骨头”的韧劲,积极进取,克服惰性、不找借口,持续用劲、长久发力,保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你就会觉得,自己挺棒!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气度恢宏的君子儒,不要做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心胸狭窄自私的小人儒。”
【感悟】
子夏:我在【1.7】中有所介绍。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子夏也是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要求很严格。本章就是告诉子夏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做为我们学儒的方向。
何为“儒”
“儒”,人的需要。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周礼》里有“四曰儒,以道得民”。
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汉代学者刘歆。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特征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
二、何为君子儒、小人儒
《三国演义》诸葛亮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在本章中,孔子要求子夏要做“君子儒”,因为子夏擅长于文学,孔子希望他有更大的进步。怎么进步?就是发广大心,志于道。我们前面看到冉求他擅长于政事,技艺精良,孔子也在点化他,希望他进而学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这是“君子儒”。 如果只学待人处事接物,你很懂礼,真的是文质彬彬,但是你只停滞在这境界当中,你没有再提升,没见性、没开悟,那叫小人儒。 所以小人儒并不是贬义的,能做到像子夏一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小人儒。
孔子希望子夏由“小人儒”提升为“君子儒”。从子夏的生平来看,子夏也一直在努力地不辱使命。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