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哲,培养中医思维

2022-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念轻

哲学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但它并不是立于高阁,令人只可远看而不敢近触的东西。在古希腊,哲学一词代表智慧之学,是对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哲学并没有一个具体准确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每个时代的总潮流和趋势不同,哲学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时,哲学也是一个总的框架和主要的支架,支撑着一种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存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属于自己领域的哲学体系,不同国家哲学思想也各有不同。作为中国的民族瑰宝,中医哲学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中医哲学,拥有一个中医学的思维,是成为中医人的必要前提。中医思维不同于西医,它强调的是整体思维,力求身体达到相对平衡。而西医则是强调绝对消灭,西医思维需要通过数学思维决定具体病情的背后真实原因。

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要严格遵守中医的原则,临床思维不能被“西化”,中医人首先不能淡忘中医理论和思维,要立足中医。中医的根本在于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预防为主等,这些观念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之中。中医发展长达几千年之久,最早古代先民发现动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和观察动物自发性治病受到启发。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有效治疗了各种疾病,并为后世传下了各种医书和药方,造福了众人。而现今社会,有人提出了中医不科学一说,同时,国外也并不认同中医的传入,因为中医并不能用现代一个科学的实验去向世界证明,它只是靠着实践积累去治病。所以,为推动中医能够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应结合时代要求发展中医,但也不能脱离中医基础和最根本的原则。

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历来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思维与先进技术。西医东渐对我们中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牢牢坚实自身根基,同时取其精华发展中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中医固有优势,在新时代中将中医发扬光大。“大中医思维”是立足中医、海纳百川、发展中医。我们要承受着时代的考验,不能淡忘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不能受到西医思维的过度洗脑,坚守着中医的根本。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夯实专业基础,明确中西医认识差别

中西医除了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极大差别,对于身体各部位的专业名词认识概念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医所介绍的“五脏”,并不单指各器官,而是指整个系统。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六腑、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举一个小例子,中医的“肾”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骼运动系统、造血系统。在肾的系统联系中,肾藏实体对应泌尿系统、肾藏志对应神经系统、肾藏精对应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肾主骨对应骨骼系统、肾主纳气对应呼吸系统、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对应听觉系统。在认识脏腑上,中医通过哲学基础,将人体划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基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重视生理而又高于生理的系统功能,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概念。而西医认识下的脏腑则是实体器官。两者各自强调的象是不同的,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体现在一个是“黑匣理论”,另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白匣理论”。中医更加强调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地表达了中医的特性。

学习中医学的哲学规律,培养中医思维

从宏观来看,中医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历史和逻辑均表明,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然而,与古代医者相比,现代人学习中医学并形成中医学思维是一个更加麻烦漫长的过程。现今社会学生从小接受高强度多方面教育,各种学科同步学习,并要求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并未接触过中医的学习,且都是在课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与之相比,古人学习中医基本上是从小就开始的,且当时并没有在这么多学科,只需专心学习中医药知识即可。同时,他们跟从名师进行见习,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但我们在现代教育的规范下,我们的思维也更加开放多彩,可以适时调整思维。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要在生活中可以调整个人思维,养成中医思维的习惯,这将会在我们将来的诊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将中医的哲学思维与中国哲学思维混淆,中医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一个文化体系,没有它作为一个支架支撑,我们也就不能形成一个中医思维。古代许多著名医家都有各自的代表理论,这些都是中医哲学思维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各种医书药方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前人的理论思维,就是培养自身中医思维的过程。

三、重视对"道"本体论的发掘,研究其思辨形式

“黄老之学”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基础,托之以黄帝的刑名法术为用。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他是我国最先提出辩证思维的大家,局限在于属于唯心主义,但他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形式上看是“虚”、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推动也是一大进步。“道”为老子提出,他对于此可感知,却不可说,正所谓“道可道非道”。道体,自世界存在便已有,它本来就有且存在于世,它不会消失,只会改变自身状态,永远存在。道体原貌无人可道,不能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只能将其勉强称为“道”。“道”化生天地万物却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即是这种法则与规律的体现。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将其深入探究即可发现“意淫一样之谓道”,道的思维及其广大,包含了不可计数的各类自然界概念,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维,将根基思维夯实,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到达足够高度,以此来得以构建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万物皆道,也都在道中。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应将研究此问题作为个人本分,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在我个人看来做到上文所述三种原则,是我们成为中医一份子的基本行为。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重视培养个人传统文化素质、积极阅读中医经典原著、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发展丰富的想象力等也是培养我们中医思维的方法所在。在现代科学文化环境中,要是传统中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扬其长补其短,培养良好的中医学思维。在现今社会,继承和发展中医必须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打造和中医同构的一种知识结构,培养传统文化的素养,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混淆两种文化概念,让我们能够正确地按中医的思维规律诊治疾病。同时,古代医家为我们流传了如此丰厚的医学经典,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索取,以充实提高我们个人的专业素质水平。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著书者的思维想法,并在无形中调整自身思维,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真正的哲学,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得来的,实践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需要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认识思维,取类比象,对于中医的临床思维,我们需要在“读书-临证-再读书-再临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进入新的境界,使我们的医学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中医人到达一定境界后,都有一种平淡恬静的气质,我们在医学实践、想象研究的过程和个人生活中都需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情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