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3 《颜氏家训》归心篇——佛心佛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91644/9b94bcb051ee8539.jpg)
这一篇是卷五的最后一篇,整体较长,主要论述的是——佛心佛性。
颜夫子所处的时代佛教极为盛行,人们将佛教称为内典,而儒家思想称为外典,可见其分量。
只推崇周公,孔子的言论,而背离佛教的教义,何其糊涂,二者相辅相成,并非对立。看看佛教与儒家学说的相同之处。
儒家——仁义礼智信。
仁是不杀戮的禁戒。
义是不偷盗的禁戒
礼是不淫邪的禁戒。
智不酗酒的禁戒。
信不论说谎禁戒。
颜夫子又论述,世俗之人对佛教的误会大概有五种,并对其一一解释。
第一种——认为佛教中所讲的世界之外,以及那些神灵的言论非常荒谬。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成致疑
焉。释义:普通人所相信的只有耳朵和眼睛看到的。除此之外都会招来他们的怀疑。】
第二种——因为世间吉凶祸福的是没有受到相应的报应,对因果报应产生了怀疑。
【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傥值福征,便生怨尤,即为欺诡。释义如果一个人行善却偶尔蒙受了祸患,一个人行恶事却意外得到了福祉。这样一来就会心生怨恨,将因果报应看作欺诈之源。】
第三种——因为僧尼之中也有一些不清不白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个邪恶之地。
【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释义:如果以《诗经》《礼记》中的道理来衡量,几乎没有合格的人。】
第四种——因为佛教消耗金钱,而僧人们不用服役,不用交税。
【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释义:信奉佛教只是个人的事情,珍惜费用那是国家的谋略。——修行佛教的途径有很多种,出家只是其中一种,比如身处红尘之中,若依然存着诚信智孝的心,能够以仁慈为立身根本。】
第五种——即便有因果报应,又怎么能让今天辛苦劳作的甲,为后世得乙谋取利益呢?早已不是同一个人了啊。
【形体虽死,精神犹存。释义:人的形体虽然死了,但精神依然存在。——总要给后世子孙的生活留下余地,人生宝贵,不要虚度。】
在解释世人对佛教第一种误会的一篇,类似《楚辞》中的天问,讲古人探讨宇宙奥秘的思考,读来非常有趣。
【地既滓浊,法应沈厚,凿土得泉,乃浮水
上;积水之下,复有何物?江河百谷,从何处生】释义:大地既然承载了无数的实物,按常理来说是比较沉重的,可是深挖土地就能看到泉水,这也就是说大地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积水之下又会有什么事物呢?长江黄河以及众多山川河谷又是从什么地方发源的呢?
全文结尾处,是一些小故事。主要是讲不随意杀生是仁者的天性,而对于世间所有的生命都要去爱惜!
不懂的人爱和正义。
不懂得富贵由天命的道理。
诸如此类的人,一定要离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