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镜子仙居东悦目娱心

几种“存在”主义

2022-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湾湾一笑

| 湾湾一笑

白行给我说了几次这本书《存在主义咖啡馆》,在收进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时,也就一起购进了,先看的后一本,发现太难啃了,回过头来看前一本,看了第一章,倒是激发了我的思考。

亚隆的存在

多年前在看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亚隆与中国朋友对话时,他说他每天面临的最大焦虑是死亡,那个时候他86岁,她说他每天都会想或许第二天就见不到妻子了。他最想过的生活也只能是保护好身体,然后去爱。

那时候我想,像他这样的人为什么还没有看透死亡?而我似乎都认为除了对孩子未尽的责任,死亡不是一个很难面对的事。而他是存在主义大师,怎么能看不透?

而今天看了这本书,再来想,我竟然明白了。他做膝盖手术后,每天都得经历着疼痛,高龄会随时提醒他离死亡很近,那他就在结实的感受着死亡。因为“存在”,反而更能感受到那当下所带来的一切情绪,包括恐惧,死亡恐惧。而我所谓的不怕死亡,是死亡离得很远,何谈恐惧。

不活在当下就不用去感受太多当下,也包括当下的焦虑,恐惧。怎么说呢,如果生活美满,那么最好是存在于当下,如果当下痛苦大于快乐,逃避或寄情于未来而不是当下或许是更好的方式。

那么此处的存在是感受此时此刻的现状。不去想未来是怎样的,更多的是一种时间感。

这只是“存在”的一种理解。存在还有其他不同的理解方式。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是“激情”。他在走路的时候会大踏步,还会把跟他一起散步的伙伴挤到排水沟里去,这些行为是故意的,因为他是鞭策者,想让别人明白存在的“激情”是什么,是不断改变原有的步调。

此种“存在”在我理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回应。人在某个阶段会拼命的工作,因为那是他当下最重要的事。如果还正是有意识也很乐意地,发挥着工作的热情,那此种激情就是一种“存在”。

在刚进入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会有这样的状态,或在刚投入一个喜爱的兴趣或爱好时,也会有这样的“激情”状态,这时,人能结结实实感受到“存在”。

想了想,这样的状态,在我自己身上都发生过。是由选择和行动带来的。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行动带来存在的反馈。

这样的存在更在意意识到这是你选择的和为之采取的“激情”行动。但弊端是会把这样的行为强加于周围的人,“激情”必然带来“感染”。而这未必是周围的人想要的。

尼采的存在

第三种“存在”是尼采式的。不去信仰什么,是全情地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当下是怎样的,就怎样活,全力去感受当下赋予你的任何东西,若有愤怒和仇恨,也不要逃避。

那么,这里面少了一部分“选择”。所以尼采式的“存在”对于文学对于艺术是有引领作用的。在这样的存在当中,生命所赋予的所有爱恨情仇,甜蜜,悲愤,焦虑,恐惧等等,你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是能比常人加倍地感受到。

尼采的存在感受和亚隆的存在似乎类似,但尼采的感受会更强烈,或许是侧重点不同,一个是所有情绪感受的存在,一个是当下时间感受的存在,后者有人本关怀在里面。

萨特的存在

第四种,萨特的“存在”更偏向于自由。不管当下处在怎样的境地,而你要选择继续当下的境地还是要改变,都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这样的存在,最好的优点就是教会人们如何放弃。不会因为选择放弃而若有所失。真正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一个人须不断前行,创造还未发生的事。

这样的存在是一种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的行为方式。

弊端就是在选择未来时,势必会带来焦虑与不安,自由会带来危险。

这一点类似于“激情式”存在,但侧重于在行为方式上的自由选择。

目前理解到这些,先做记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