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池(荐)艺术专题精选陈丹青

看完陈丹青再去逛美术馆……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43人  言一言
国家美术馆

2017年秋天,一幅北宋的名画在北京故宫展出,因为想了解一点关于这幅画的背景知识,我在网上无意间搜到了陈丹青的文化脱口秀节目《局部》。

点开第一集,讲的就是关于这幅画的内容:十八岁少年与他的《千里江山图》。

关于这幅画,特别认同陈丹青的讲述,他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只有十八岁的少年能画出这样的画。用西方人的话说,就是上帝让他做了这件事。”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往往就源于那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因为陈丹青这句话,我后来跑去图书馆又借来了纸质版的《局部》。

视频与文字相结合,对于一个美术小白来说,也算是一种适当的入门途径!

看完两种不同形式的《局部》,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方便大家以后再去逛美术馆时慢慢检验。

1.看伟大的艺术作品,真的会被吓到吗?

陈丹青说,看伟大的画,伟大的作品,人是会被给吓着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位美国抽象画家,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进展厅,就被吓得退了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艺术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人都会被吓到。

结合自身经历,后来想想确实没有夸口。

16年教师节那天,和朋友去了洛阳龙门石窟。

经过了一路大大小小的佛像石窟后,终于来到了卢舍那大佛脚下。尽管卢舍那佛像,我自小在邮票上就看过,心里早已做好了准备,这次来看真的啦!

但当真正站在他脚下,抬头仰望那高耸挺拔的身姿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卢舍那大佛高高在上,俯瞰众生,丰润、端庄、安详、贞静、慈祥、温和……这些词哪一个用在他身上,都是恰如其当。

他端坐在那里,某个瞬间,你不会觉得这只是一尊石像,他仿佛活了起来,静静地望着你,然后你心中的所有秘密都被他看透,你无处遁形。

好在当时人流涌动,身边有那么多人类同伴。若是一个人群稀少的黄昏,或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一个人是真没胆量站在他脚下的。

国家美术馆
2.一幅画与它的展示空间,密切相关吗?

在看到问题时,可能我们很多普通大众连想过这个问题,都没想过。

我就是第一次在《局部》里,才知道,原来美术作品的展示,还有属于它的特定空间这一说。

陈丹青说,一幅画与它的展示空间,与它应该属于的空间大有关系。脱离了那个位置,画还是那幅画,意思就打了折扣,甚至不是那个意思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让大家想想,要是一个十七世纪的法国王公贵族,忽然独自在人民大会堂里走来走去,是什么感觉?

这个比喻实在太给人想象空间了。

我突然想起,17年暑假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看到《平定葛尔丹叛乱》这幅巨画时,内心引起的巨大震荡。

我们在高中历史书里,早早就学过了这段历史,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了多次战争,最后在乾隆时期终于得以平定。

看着这幅画,身在京城这片土地上,站在国家美术馆里,突然给人时空交错的感觉,你耳边仿佛响起千军万马的厮杀声,然后是乾隆皇帝带领着浩荡部队凯旋归来。

而这幅画若是换了在其他城市的美术馆展出,这种想象的空间很显然会被极大压缩。

3.判断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逛了很多美术馆,看了很多幅画,而究竟什么样的画算好画?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陈丹青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体判断好画的标准。

他引用克莱门特判断一幅好画的两个经验:一,人们愿意不断不断看下去;二,不断看下去总能发现此前没注意的什么,总有新的领悟。

他举例自己看俄国苏里科夫的史诗巨画《女贵族莫洛卓娃》的观赏体验,说自己看了很多遍这幅画,而有一次竟然注意到了画面上一个小男孩穿的宝石蓝棉袄,画家处理得实在太写实,那件棉袄上的图案花纹构成,真的如宝石在闪烁。

一幅名画之所以百年不朽,吸引人们一再观看,也许确实是画面里的信息量太大,以致你一次根本看不完。

依然是自己在国美看画的经历,有一幅夏末秋初的荷叶图,真的让人舍不得离开,画家把每一片荷叶似枯未枯的状态都处理得不尽相同,他吸引你一片一片看过去,就好像自己正站在荷塘边一眼望过去的亲眼所见。

以上只是个人作为一个美术小白的一些观感,大家若想更详细地了解陈丹青关于《局部》的解读,建议自己去看视频吧。

多了解一点和美有关的小趣闻,对提升审美眼光还是大有裨益的,毕竟如今“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