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三)

2022-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西牛望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毛诗传》说:“袍,襺(jiǎn)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

《郑笺》注解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rǔ,汝)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这两句话是指责秦康公的。君难道说过“你若没有衣服穿、我与你共享我的‘袍’”这样的话吗?这是在责备康公不曾与民同欲。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传》说:“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

《笺》注解说:“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於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君没有与我同欲,但是当王要起兵的时候,君就说‘整修我的戈茅,与你一起去讨伐我们的敌仇。’”

《毛诗注疏》进一步解释《传》《笺》对诗文的理解,认为《传》与《笺》的意思是有一些差异的。

孔颖达是这样理解《传》的说法的(大意):

《传》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在起兴。古时朋友之间会相互说:“我难道是说你没有衣服吗?我是希望能与你同甘共苦。”朋友之间会共享乐,所以朋友能情真意切。用古时朋友之间“同欲”的恩义来起兴,兴明君与民能像朋友之间一样同乐,所以百姓乐于跟随其上战场去拼命。

等到王家起兵之时,百姓都会来同明君说:“我修好戈茅武器,与你结伴出征。”

这是因为以前的明君与百姓同欲,因此百姓乐于从征。现在的秦康公不与百姓同欲,又不是王家兴师起兵,而是康公自己好攻战,因此百姓有怨言。

按孔颖达的意思,用来起兴的“与子同袍”的“子”代表朋友之一方,兴的是明君与百姓之“百姓”。

按照孔颖达的疏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是百姓对明君说的。

“我”指百姓,“子”指明君,“王”则是指比“子”等级高的王,即周天子。

这一章的意思是:明君与我们百姓之间如同朋友之间一样同欲,因此当天子兴兵讨伐仇敌的时候,我们百姓会修理好戈茅,与明君一起出征讨伐敌人。

隐含的意思:如果君没有与我们百姓同欲呢?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