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十一谈论语中的“祭”字――王蔚

2018-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文砚字雪鴻
阴历十一谈论语中的“祭”字――王蔚

阴历十一谈论语中的“祭”字

                王蔚

    (2018年11月8日,阴历十月初一)

      今天是阳历的11月8日,阴历的十月初一。

      百度是这样介绍十月初一的:

    “十月初一指农历十月第一天,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其实民间还有一个节是鬼节。即农历的三月三。三月三在古代叫上已节。古代以“干支”纪日,农历的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确切地讲,上已节已改成人节,而并非鬼节。

      如果你喜欢《论语》,就会发现《论语》当中的“祭“字出现的比较多。我把《论语》当中的祭字略微归纳,可以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古代人特别重视丧祭

      中国古代对丧祭特别重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家庭层面均是如此。比如《尧曰》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人认为这段话体现孔子的看法,也有的人认为这段话反映了周朝统治者的想法。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所重:民食、丧、祭”。

      20、1  尧曰篇(节选)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曾子是孔子学生当中最优秀的代表,他被称为宗圣。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在《学而篇》的第九章,记叙了他的观点,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者,祭祀也。

    二、丧事不敢不勉,临丧要哀

    曾参的“三省”非常著名。但孔子的“四省”却很少有人提到。下面是孔子的“四省”。孔子在“四省”当中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对对丧事尽力而为,不敢不勉。

    论语子罕篇之第十五章: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父母去世以后,应依礼而葬,依礼而祭。当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孔子表达了这种观点。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林放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礼之本的问题。孔子借回答这个问题表达了他的观点,临丧要哀。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非常看不起临丧不哀的人,因为临丧不哀是对父母的不敬,也是一种不孝。孔子这样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在另外一个地方,孔子谈到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问题。祭祀不可由他人代替,祭祀这种事情只能亲力亲为,不可由他人代劳。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的学生子张虽然没有被列入孔门十哲,但研究论语的人知道,子张(颛孙师)对孔子学说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认为,士应当“祭思敬,丧思哀。”

        在《子张篇》中,他这样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三、致乎哀而止

      父母去世,是儿女的最大悲痛,有的子女甚至产生了随父母而去的想法,也有的哭得昏天黑地,什么也不管了。对这种现象,孔子有非常精确的描述。孔子这种描述是通过曾子的回忆记录下来的。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孔子虽然号称弟子3000,贤者72人,但长江以南的学生极少,其杰出代表是子游。子游被后人称为南方夫子。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智慧,但能掌握这种智慧的人很少。但子游就掌握了这种智慧。在4.26章中,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而在19•14 章中,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这与孔子提倡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致的。

      四、父母去世,应守孝三年

      论语《宪问篇》记载了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明确指出三年守孝为古之礼也。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宰予是孔子学生当中具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他不赞成三年守孝的做法,他的建议是一年。虽然孔老夫子当时严厉的批评了他,但宰予的建议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赞同。现在守孝别说三年,就连一个月都没有了。《论语”当中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看一看。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jī)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宰我)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中关于丧祭的文字还有一些。比如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现代人的祭祀观念已经非常淡薄。有些在城市生长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祭祀。没有去上过坟,也没有烧过纸。这责任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在这一天带看自己的孩子祭奠一下自己的先祖,如果先祖真有在天之灵,会感到高兴的。只是孩子大多在上学,恐怕没有这个时间。我们只能通过微信和短信这种方式来告知孩子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