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58)

2022-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五·一四】

陕州巩、洛间,人多凿土而居。余自西秦归,遇雨,住窑中三日,吟诗未成。后二十年,年家子孝廉有《过陕》一联云:“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直是代予作也。又《过高淳湖》云:“凉生宿鹭眠初稳,风静游鱼听有声。”

陕州,古代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包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区及陕州区。秦惠公十年(前390)置陕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陕州,之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该地均属陕州。清雍正二年(1724),陕州改升为直隶州,陕县、阌乡县、灵宝县、卢氏县属直隶陕州。州属河陕汝道。1952年4月,陕州专员公署与洛阳专员公署合并,称洛阳专员公署。1957年3月,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10月,三门峡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1月,三门峡市升为省辖市,下辖湖滨区、渑池县、陕县、灵宝县、卢氏县,代管义马市。2016年1月,陕县改陕州区。

巩,应指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隶属郑州市。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始置巩县。唐初属洛州,唐开元初(713)属河南府。明、清时期,巩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1949年后,巩县先后多次变换归属于郑州、开封专员公署。1983年,重回郑州市。1991年撤销巩县,建立巩义市。

洛,指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史上,洛阳多次为国都。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1948年,洛阳解放,以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凿土而居,指窑洞,即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就土山的山崖挖的洞,供人居住。河南的窑洞大多集中在豫西地区,从西起洛阳市新安县、孟津县相交处的北邙岭,向东绵延百公里左右到偃师、巩义、荥阳、上街等县区的北邙岭上,坡坡岭岭、沟沟坎坎的黄壤厚土里,到处都是住窑洞多于住房屋的村落,包括洛阳市辖区的邙岭南坡和临近邙岭南坡脚下大片区域的老城区、瀍河区、西工区、涧西区、北郊区的邙岭乡、红山乡等地方,都有窑洞住宅。从洛阳市西北的新安县及新安县以西毗邻的三门峡市所辖的各县区,向西到于陕西省潼关县毗邻的灵宝市的河南省境内,到处都有窑洞住宅。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窑洞还是巩义地区住宅的主要形式。

西秦,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袁枚辞官后,因为随园经营困难,曾意图重踏仕途,乾隆十七年(1752)再次出山,北上入都,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赴陕后,深感地僻民穷,难以适应,再次弃官归隐。

沈琨(生卒年不详),字兼山,号舫西,浙江归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四十六年(1781)四月由内阁中书入直, 以京察上考,例选佛山同知,未就,丁忧归,五十四年(1789)呈请注销再入直,后外放至泰安府知府。

高淳,今南京市高淳区。明弘治四年(1491年)从溧水县分出置高淳县。县治为淳溪镇,属应天府。县因高淳古镇而得名。高淳镇即今淳溪镇。清,改明应天府为江宁府,高淳属之。民国期间,变动较多。解放后,高淳县先后属镇江、常州地区。1983年高淳县由镇江专区划归南京市。2013年2月,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

高淳湖,泛指高淳的湖泊。高淳最大的湖泊名固城湖,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和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交界,因湖滨古“固城”而得名,俗称小南湖,是水阳江下游一座天然滞蓄山洪的调节湖泊。固城湖和丹阳湖、石臼湖、南漪湖三湖的前身是古丹阳湖,后因泥沙淤积及历代围垦分化而成。

(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