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专栏FM读书青春

各自的朝圣路 | 怎么在很穷的时候过富裕生活,而非只是空巢打拼者

2017-05-22  本文已影响57人  跨世_PhotoArtLife
发自简书App

谁不想过富裕日子?除非你很穷的时候,为生活所迫没有太多筹码和理由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各种事情。富裕多了选项和起点,而贫穷多了打拼和意义,所以奋斗往往看似是一条很正确和靠谱的捷径。

但过了某个年纪,我想你会有所意识,在苦日子里打拼的爱好和坚持比有一天真的富裕之后再去尝试和捡起爱好要更刺激和难得许多。因为那时你变了,想的更多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人)都支持和尊重子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能大多子女根本没有保持与众不同和异类的勇气以及选择魄力(如果你有这样的父母,那最好的感谢就是用孝顺的行动来回报他们)。

赶巧的是今天头一次意外看到一个节目《奇葩说》,主要是雷总也在(还有何老师)。辩论主题“如果技术能够实现,父母该不该为子女定制一个完美的人生?”看完后在车上想到一些事,抽空在这里寒暄一会。

—1—

为什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会如此深入人心并成为很多人奢求和茶余饭间网络寒暄的梦寐以求?

可能人的本性真的是追求快乐吧,又能吃喝玩乐,又能走遍世界,还能想拍就拍想写就写,过上这种自由和看似神仙的日子,我想没多少人会拒绝。即便有人不喜欢,但大众的心声一般都很接地气。

两年多来,我在厂里有份软件开发的工作,其他时间多数给了阅读写作和摄影穷游这几种所谓的坚持。业余泡在作家摄影师等媒体圈里,大多时候很安静,不用常像市场/运营人员那样抛头露面自然可以通过看书让自己静下心来,所以留给自己的时间比例相对很多,可以报班或者自学各种爱好,通过时间的沉淀修炼各种兴趣直到有朝一日的炉火纯青。

二十来岁,要说中止学业或者毕业后成为专业摄影师作家等等,这类人绝对是鳞次栉比。要么家里不太支持,要么经济条件跟不上,要么自身都没这个勇气和魄力...所以能做到这些的注定绝非芸芸,和你们这种优秀比起来往往被贴上“官/富二代”"不务正业"等等之类的标签。

但有些真相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有时候用心听都不一定有所成。这时候要么真正去经历,要么去认识和走进这种人,并能走得很近,学会倾听和交流彼此的故事。

发自简书App

讲一个朋友有意思的段子:

A:你为什么离开北京?

B:我三年前到北京工作时下了一个决定,不过参与什么样的行业,不管有多忙碌和打拼,如果三年后的今天(2017/5/15)我仍然拿不出600万的首付,我会选择离开,毫不犹豫和将就。或许很多事,人生只需要经历一次也就过了那种劲吧。

A:恭喜你啊,终于离开了。

B:说实话,北京也玩腻了,就算没有当初的Flag,我今天也会走,或许走的更早,拖到今天还真有点不情愿,要不是当初你也知道咱们酒桌上的豪言壮语。

A:是啊,最起码你活得多像样子,喜欢的事都可以“没心没肺”义无反顾的去尝试和坚持。挺羡慕你的,我说的是真的,真的。

B:我也有羡慕的人,但我不怎么说。你也可以去做很多你喜欢的事,只不过你想的太多了,好些时间都花在了聪明的路上。也不是你不敢去尝试,只是你不够真正的热爱。

A:真的是这样?那世上到底有多少我这样整天晃晃悠悠且看似很勤奋的灵魂呢?

B:应该很多吧,或许你应该找个伴(中声哈笑省略)。

贫穷只是一个像出身地一样无法先天选择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改变的基本环境变量,关键是你怎么在这种没有太多选择的标配环境里向所谓的优秀靠拢、走进。

直接点说,敢与不敢。

如果生活真是贫苦或是不富裕的,才艺和能力就是最好的富裕装饰,只是需要时间和知识过程变现。即便你有一段所谓的怀才不遇(育)期,没关系,因为你“自作自受”嘛(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说实话这种话我是拒绝再说的,能等的真没几个,还有你老装看不见~)。

2

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久,还是看不到很好的结果和回报呢?赚不到很多的钱,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到现在还是一个标准版空巢打拼者,与众不同的坚持自我太难了。

上面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和工作在厦门的一个小姑娘-笔名刺莉,因为一些共同的兴趣就认识了。她给我的感觉绝对是一个灰姑娘励志剧人物。

她在一家出版社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兼职Yoga教练,每个周四和周末上晚班。每天回到家还得继续坚持看书写稿,忙得都没空去交男票子。

说实话,我也好不到哪去。

要不是靠各种信仰,我真不知道被同化成啥样了。“富裕生活”怎么去定义这个词语?经济独立自由以及精神自由。少一样都算不上真正的富裕生活,那样的要么行尸走肉,要么不食人间烟火。

后来,我们聊到一本书《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算是一个集子散文集。里面谈到了朝圣的心路,守望者语,文学的安静,不时髦的读书,爱者的反思,科学与人文,闲文或时文,序评无类,准学术谈,并非争鸣,自叙和访谈,精神的故乡,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一共十三个专辑,不喜欢哲学的人,也没必要计较这份坚持。

对于文字文艺工作者而言,能够参与和经历文学、摄影、电影等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品创作,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我爱你”宣言,但又远超于情人之间的那种七情六欲的爱。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它。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

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这个词已经堂而皇之地上了版权页)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吗?

发自简书 App

更何况开始写作和摄影的时候,没有太丰厚的经济实力,一种自我慰藉又能坚持多久?又如何保证职业和兴趣的多元化和谐发展,怎么在那种很穷的时候过富裕生活,而非只是空巢打拼者。每一个所谓的大城市,“空巢”人群比例尤为触目惊心。

苦日子里磨出来的有些人,过着某些物质上也并不是很贫穷的样子。可能同样的金钱转化形式就不一样,有人大吃大喝,有人深造学习,也有人勤俭节约...终归在不同层次的人生中有着某种质量的差异化,久而久之,有些穷人在高质量生活里走向经济型高质量生活区,有些穷人在平庸生活区走向大众化更年期或是土豪松散区。

也许有着某种默契和支持,刺莉几年来成绩一直不错,而我勉强及格。

托尔斯泰晚年之所以拒斥写作,是因为耻于智识界的虚伪,他决心与之划清界限,又愤于公众的麻木,他不愿再对爱慕虚荣的崇拜者说话。

然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他从前的文学创作也罢,后来的宣传宗教、上书沙皇、解放家奴、编写识字读本等所谓行动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灵魂的问题,是由不同的途径走向他心目中的那同一个上帝。

正像罗曼·罗兰在驳斥所谓有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的论调时所说的:“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我相信,这立场就是他对人生真理的不懈寻求,这关连就是他一直在走着的同一条朝圣路。

在自己的时区里,不必操之过急,也不必淡定如佛。你或者少年得志,或者大器晚成,又或者一生过五关斩六将,但终究你没有碌碌无为,至少你还影响、鼓舞、支持、共同陪着有些人走过这一生。

发自简书App

看书写字、拍片穷游,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今天的所有,回过头看看,没有再好的值得。

3

“保持简单”,做到这句话简单?如果作生活圈里的异类,会不会混的很惨?

这四个字看起来容易,但其实很难。好像毫不费力,但恰恰这是个大智慧。因为保持简单就意味着归零。归零可不简单。

我认识的人并不多,好像大家都不会打游戏,也就是每天看起来好像都在整许多乱七八糟,但又很有条理地安排各种生活。一个人独处的时间相对越长,越会有独立和超强后劲的爆发力。那么,也许这种人有时候就会成为芸芸众生眼中的异类,你害怕?你害怕活在别人的眼里?

我很喜欢一个导演,奥古斯特先生。保持该有的简单和孤独,还自己一份自由。

有时会觉得,每一个人,我相信你也是,都是孤独的。

其实每一个人看手机的瞬间都泄露了一颗孤独的灵魂。这个时代确实是有两面的。

其实孤独,可能说起来有些悲观,但我们出生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所以如果内心的自律性够强,能够打通自己的好几个层次的话,我觉得就会很有能量。

我从某本杂志上看到一句话,说孤独的人可耻的人,犹如把臭鸡蛋和叮在臭鸡蛋上面的苍蝇一起吞下,吃完后还补一句:难吃死了。是啊,如果遇到这种人,恶心死了。

先修片去了,最近不写代码。

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所谓的与众不同不是特别的特立独行,只是只有少数人能听懂的没人听懂。

你大可大胆去朝圣,一个人的晚安,也挺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