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死亡,坦然生活
文 | 彼怀
谈起“死亡”,我时常会想起一句话: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
在生活中,但凡提到死亡,便产生不愉快的氛围。但是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中的旅客,总会在终点站下车,死亡又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事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加坦然、客观的对待死亡这件事。或许,它并不是谈风色变的魔鬼,更多的,是人生终点的圆满落幕。
本书用叙事的方式来解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生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一位审判官,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死。“我们可以安排一次手术。”这几个字字字如金。我们却忘记了,选择死亡的路,或者是活下去的时间是由我们自己选择。如果你问:“我的病情如何?”,“选择的方案有几种?”,“哪一种方案权衡利弊会更好一些?”……这样,结局会大不相同。
大多人只看到了医生身份的片面,认为医生是为我们医治好身体、消灭病症的“华佗”,从另一角度来说,医生也是指导生命的航行者。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必须正式的问题,很多老人在多数情况下被子女送往养老院,认为那里是大多数人认定最安全的地方。每天有人安排起床、洗漱、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好多人也没有想清楚,在用金钱与养老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是否关心过老人的感受?他是否愿意接受,子女是否尊重老人的选择,各种方面,都是需要磨合的问题。
人到达一定的年龄,必定会出现身体各方面机能问题,衰老导致各方面问题的来临。在此方面,老人会出现三中感觉 ―― “失落感”,“寂寞感”,“无助感”。
感觉自己失去了价值,对于社会来说没有了用处;各方面的问题会让老人缺乏安全感,很多人觉得一台电视机、一台收音机就是老人的必备神器;缺少了沟通,缺少了关怀,不知用怎样的方式去疏导,像是被扔进垃圾桶的塑料瓶,无助感一定会产生。
自尊的老人会坚持习惯,无论是出现多大程度身体上的困难,仍坚持自己的生活,坚持自己的爱好,听听医生对于饮食方面的建议,守护好自己的“家”。
疗养院是为了医院而运作,医院是救人治病的地方,疗养院是为医院腾地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不是家。对比,有人曾提出“辅助机构”的概念,并运行得很好。用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好老人的隐私,每位老人一个房间,尊重每一位老人的习惯,而不是到点起床,按时吃饭的状态。
对于死亡,是每个人必要学习的一课。在感知一个人离开的时候,有必要安排最后的告别。这不是残忍,而是尊重一个人的方式。医院里有多少人不是以自身的意愿离开,有多少人不清楚即将离开的家人最后需要什么,又有什么期望,从而疏忽逝去者的真正需求。
一个人准备好离开,并不是迎接死亡,而是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这是生老病死的必要循环。倘若没有准备死亡的来临,那么只会看见无边的恐惧。
很多人在想,竭尽全力去挽留家人的生命,是否为最好的方法。似乎,你与死神的较量,病人才是最痛苦的承受者。
当家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去尊重病人的想法,善终服务是最好的方法。让病人回到家,不以对待病人的方式,让病人享受最后的时光,享受阳光、美好,这一切要比在医院中,身体被插满管子好得多。
我相信人的身体是非常神秘的一台“机器”。遵循自己的想法,做最想做的事情,真的可以摆脱病魔的扼杀。医生用机器设备竭尽全力挽救生命,带来的痛苦也是巨大的。书中有很多例子说明这样做法不乏为明智之举。
接受变老这件事;做好变老的准备;适应生活的方式;知道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做好最后的告别,这是余生更好的选择。
生命无常,没有什么是永久的,人生不留遗憾,便是圆满。
首发公号,文章原创 . 茫茫人海的遇见,是一场温柔的邂逅,只因你的存在,才让我有勇气等待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