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拟这样一个题目,会不会也有标题党的嫌疑呢?
没办法,听到她们的对话时,第一时间跳出脑海的一串文字就是这,“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亘古不变,百度释义,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义,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
那么,啥样的话题才配得上“亘古不变”这样的字眼儿呢?
妈妈与孩子的话题。不论年龄的大小,从何处归来,回到家第一声喊的永远是“妈”。
“妈”
“妈”
“妈”
“瞧瞧你这是干什么呢?出去一趟叫妈,回来一趟叫妈。你妈就在那屋呢,去过去守着,省得叫了。”这是孩子奶奶说我儿子呢。
儿子没说话,只顾着呵呵的笑。
“这可真应了那句老话了,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孩子奶奶接着说,“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这样儿,出去回来先叫妈。”
听到这儿,窝在椅子上看书的我也忍不住无声地笑了。因为孩子奶奶的话,让我也想起了自己。
小时候,每次出去玩儿回来都先叫“妈”。
等上了学,不论小学、中学,还是高中,回到家也都是先叫“妈”。
后来长大了,出嫁了,回娘家时,先叫的依然还是“妈”。
回到家,先叫妈,看来已然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我们上代人是,我们这代人是,我们的下一代也是。估计在我们上代人之前的人们,和我们下代以后的人们,也还会是这个样子。
由此,在我的脑子里瞬间又浮现出了以前就曾有过的一个问题:
为啥我们回家先喊的都是妈而不是爸呢?难道我们的爸不疼我们吗?
实际上,爸和妈一样,疼爱我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为啥收到的回馈不一样呢?
如今想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一、孩子与妈妈有过十个月的同体过程。即,妈妈的十月怀胎。
在这十个月里,每一个幼小的胚胎如一粒种子,靠脐带依附在妈妈的温床(子宫)里,并一刻不停地汲取着妈妈的水分(血液)和养料(各种营养),以供自己慢慢发育和成长。直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刻。
二、孩子出生,妈妈受难。
孩子的出生日,就是妈妈们的受难日。妈妈的每一次生产,不亚于过了一次鬼门关。
妈妈生产时的痛苦,新生的婴儿们一定是第一个能感知到的。我想。
三、产后哺乳,让婴儿与妈妈每天都有几次近距离接近的机会。再加上哺乳期的妈妈身上特有的奶香,一定会让婴儿对妈妈产生一种最初的依赖感。
四、从生产之后到孩子一天天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妈妈给予孩子们的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绝对是只忙着工作或挣钱的爸爸无法比对的。
从这四点比较,妈妈先天的优势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是与孩子的“亲密接触”),能让妈妈在孩子的心灵最深处扎下根,是绝对不争的事实。而只能给予孩子们“蜻蜓点水”式的爱的爸爸,怎么能取代妈妈在孩子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地位呢?
这么一想,似乎这个亘古不变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话题就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了。是吧?
最后问下,笔者这样的说法你们同意吗?倘若还有更多的想法,请在文下留言,谢谢。
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