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后悔药,悔得多了,便有了药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今天,我想说说“悔”。因为,不仅有很多人走路,也有很多人后悔曾经走过的路。
一种常见的励志说法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事情就是后悔,因为事已至此,不断的后悔只能让我们沉浸在毫无用处的低落情绪当中,从而无法有新的开始。
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为,后悔是一种思维模式,叫做“反事实思维”。比如,我们错失某个机会,我们会忍不住想:假如当时有人帮忙;假如再有一个机会,假如自己再努力一点;假如没有感冒,假如没有猪一样的队友,自己一定会成功等等等等。
不论失败原因归咎于谁,事实上,我们已经是处在“悔”的心理当中了。
人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没用。但是,悔真的就没有一点用吗?
2
曾国藩被当代很多人奉为做人和为官楷模,先不说评价标准是否正确,最起码,世人觉得他有一些让人借鉴的做人为官之道。他的这些道存在于其家书和论著之中,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字眼闪烁其中,就是“悔”字,曾国藩对悔尤为重视且看法颇具意味。
曾国藩并不是戴着顶戴花翎出生的。相反,如果你遇到人生早期的他,你会大跌眼镜,那么之前的他怎么样呢?
遗传普通。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连考17次秀才都失败,曾国藩本人14岁起参加县试,连考7次都名落孙山。二十三岁时终于以全县倒数第二名考中秀才。虽然后来又考中举人、进士,但曾颇有自知之明,他描述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心性浮躁。曾国藩到北京做官的头两年,每天都要“四出征逐”,吃喝玩乐。本来做了计划,要读书用功,却“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这一阶段的日记里,天天都是“见人围棋,跃跃欲试”,“心浮不能读书”,“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之类的话。和我们普通人多么相似啊!
暴躁傲慢。曾国藩到北京头几年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第一次是与同乡郑小珊一言不合“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另一次与同乡金藻,又“肆口谩骂,比时绝无忌惮”。而其平时处世,有时高己卑人,吹牛显摆,有时又曲意逢迎,言不由衷。
沉迷美色。他在日记里记录,自己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在另一家看到漂亮姬妾,“目屡斜视”。有一天早起读书,没有所得,“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读到这一段,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还“目屡斜视”。。。。。
3
但是,上述的一切,在曾国藩30岁时,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曾国藩后悔了,并且,在悔不当初的同时,他立志了。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曾国藩“日课十二条”(若知详情,可网络查询)。
曾国藩后来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悔”字诀。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我扪心自问,近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悔字诀。”
只有亲身经历的道理才具有认识价值。别人眼中毫无用处的“悔”,为什么在曾国藩看来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呢?现在我们从其个人经历中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就是这个“悔”字,给曾国藩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从而也改变的他的一生。
一个“悔”字,让许多人倍感失落,一蹶不振,但是让曾国藩幡然悔悟,凤凰涅槃,重大区别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悔。
周易乾卦第六爻说,亢龙有悔。人生起落反复本来平常,如果我们只是悔,悔完了要么沉沦,要么忘却,这样的悔就毫无意义甚至有害。如果我们能像人家老曾一样,能从悔中求悟,从悔中觉醒,在觉醒后改变,并持之以恒,人生也许走的更清晰、更有力。
当然,悔,悔悟,改变并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的,大家都是凡人。曾国藩也曾经历过“悔”和“回”的折腾,多年之后才逐渐转变成功的。他曾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之后一天,又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发誓改变自己到决然的地步,可是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立志改错悔过但是一再反复,甚至骂自己”不如禽兽“!哎!
最终,他改掉了,并且做的近乎完美。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评价“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所以,有时候适当的原谅自己也是必要的,就像戒烟,据说得至少七次才可能成功。改变自己应该不会比戒烟简单。所以关键是,记得坚持反思与不断的改变,从悔中得悟并施之以行,你这条曾经“悔”过的龙才有可能重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