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要被“早”所定义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3期“早”专题活动。
01
这周的主题是“早”。自从参加周作文以来,一直都想着早一点完成,可是这一周有点忙,到今天周六了,都还没完成,甚至没怎么去思考素材。
这个“早”,就是从小到大父母给我们灌输的一个价值观。小时候家里人多,种的田地多,庄稼活多,每天得早起,早出门,好多干点活。
我们也学了不少关于“早”的古诗,比如“黑发不知勤学早”。
02
在昨天平台组织的聚会上,有个小伙伴说,“我想早上5点起来干活……”
在父辈的教导下,在我们的集体意识影响下,我们总认为凡事都要趁早,越早越好,就可以做得越多,收获就会越大,或者挣的财富就越多。
事实上,收获的大小,或者说,财富的多少跟一个人起得早不早,做得早不早,关系并不大,相反,收获大小跟能量高低关系很大。
记得在一次疗愈课上,案主的能量非常低,各种抱怨。利君老师让一个人扮演钱宝宝,让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意走动。
结果我们看到的是,钱宝宝总是远离案主,案主走到哪里,钱宝宝就远离哪里。她说她不喜欢案主。
前两天听到一位疗愈赛道头部博主说:你是松弛的,欢喜的,能量高的,财富才会喜欢你,因为财富也是一种能量,它喜欢高能量的人。
当你的能量高时,你的状态很好,做任何事都能聚精会神,解决问题就很高效,时间就可以缩短了。
03
相比于上一辈,我们很多人更关注孩子了,更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在孩子身上了。
可是,我们的关注很多时候只是关心孩子的学科成绩,关心孩子的各种才艺,关心孩子得到的各种荣誉,我们被裹挟着拼命地卷孩子,总想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做些什么,让他成为天才。
记得一次读书会上,一个妈妈说,从孩子出生起,她就给孩子做很多事情,读很多书。结果在孩子两岁生日时,她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看着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恐惧,眼泪哗哗地流淌。
妈妈意识到,她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把孩子折磨得受不了了。
记得在孙瑞雪老师的一本书里,也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妈妈是大学老师,她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古诗词,到四五岁的时候,孩子可以背诵几百首诗词了。妈妈很为孩子骄傲。可是到孩子18岁时,孩子的生命状态非常糟糕,整个人看起来傻傻的,讲话也表达不清晰。
早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成为天才,是件好事,美事。但是,家长得先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顺着规律而为,才可能达成这样的好事,美事。
04
今天跟朋友打电话。她高兴地告诉我,“我今天第一次睡到自然醒,10点多才起。以前在父母面前,睡个懒觉都是罪过。现在让孩子做自己。我们也做真实的自己。”
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她的喜悦。今天正好好好地陪伴儿子,陪他聊了很多。
我说,“阿姨说现在可以睡懒觉了,很开心。我也是,想睡懒觉可以睡懒觉,不想做饭可以不做。你做你自己,我也做我自己。以前的我,每天上班,做家务,管你。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啊。这是到现在为止最幸福的日子。”
“像个活人了!几十年都上班,做家务,管孩子。哪里受得了?”
“是啊,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情绪,有感觉,有喜好,不能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固定时间吃饭,固定时间做所有事情。我们不是机器人。”……
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自己的喜好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呢?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早。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个价值观所定义。